林羽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95章 洋务启航,红楼:庶子称雄,林羽乐,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府内四处把守的缇骑校尉早得命令,也不阻拦。</p>
甄缘惦记着心中疑问,径去见甄应嘉,第一句便问:“老爷,圣旨上说咱家贪墨、亏空,属实否?”</p>
甄应嘉正坐在椅内沉思,忽见女儿进来,微微一愣,道:“贾琮许你来的?”</p>
甄缘点点头。</p>
甄应嘉眼中精芒一闪,不知在想什么,缓缓道:“圣旨上说的自然不错,咱家风光了几十年,也到了盛极必衰之时。”</p>
甄缘忙道:“老爷,既然只是贪墨亏空,算不得大罪,咱们退赔补齐了,或可得圣上宽恕。”</p>
甄应嘉苦涩一笑,道:“傻丫头,常言道一朝天子一朝臣,前朝之臣,哪怕你清如水明如镜,该倒霉的时候还是得倒霉。</p>
何况这么多年拉下的债,又岂是急切间能赔清的。”</p>
甄缘急得眼泪都流出来,跺脚道:“老爷,那咱家如何是好?大太太让我……让我去求贾琮开恩讲情,这等国家大事,哪有我说话的份儿。”</p>
甄应嘉摇头道:“你莫听你太太胡吣,她哪里知道这里头的利害,以为凭美色便能收买贾琮,何其愚蠢。三丫头,老太太可还好?”</p>
甄缘含泪摇头,想到老太太多年慈爱,竟说不出话来,只是抽泣。</p>
甄应嘉叹了口气,道:“缘儿莫哭,且听为父一言。”</p>
“父亲请讲。”</p>
“今上既已下旨,甄家破灭已成定局,万不可有丝毫不切实际的妄想,最好的结果,无非保留一丝骨血罢了。</p>
若有可能,你只管护住宝玉,至于其余人,听天由命罢。”甄应嘉叹道。</p>
“女儿记住了。”甄缘泣道。</p>
“去罢。”甄应嘉无力地摆摆手。</p>
——</p>
查抄甄家这样的庞然大物,盘账都须三五天,贾琮不知道如何面对甄缘,索性不再露面,都交给乔尹处置,好容易来金陵一趟,他还惦记着自己的“事业”。</p>
次日,贾琮换上便服往薛府拜会。</p>
薛闻先得了消息,早已在门口候着,见贾琮过来,忙笑着迎接。</p>
寒暄了两句,贺过贾琮进爵之喜,薛闻陪着贾琮进去,笑道:“定国公驾临金陵可是有什么要务么?”</p>
贾琮叹道:“查抄甄家。”</p>
薛闻心头一惊,不敢再问,忙岔开话题,谈起了万国号生意。</p>
“这半年来金陵方面造船厂、纺织局、商务局都着手操办起来,那些蛮夷为打开咱这条商路,都不敢耍什么花招,一应事务都顺利。</p>
再有两个月纺织局应该就能开工生产了,商务局这半年来跑海贸也赚了些银子,各家盐商都派了掌柜来看着,并无异议。”薛闻笑道。</p>
贾琮点点头,拱手道:“辛苦二叔了。”</p>
薛闻忙道:“国公何出此言,都是自家产业谈什么辛苦。”</p>
贾琮见他面色暗沉,声虚气弱,比上次神京见面时似乎老了十几岁,因说道:“我观二叔气色不佳,身子可无恙?”</p>
他依稀记得原著中薛闻夫妻活得都不久,应该就是在薛宝琴进京前后病故的。</p>
薛闻摆手笑道:“多谢国公关怀,没大碍。只是这些日子蝌哥儿不在身边帮忙,略劳累了些儿,歇歇就好了。”</p>
年初薛蝌送宝琴进京完婚,因今年京中多事,又遇到国殇,竟一直耽搁了下来。</p>
贾琮道:“二叔且宽心,待我回京后便命蝌哥儿回来服侍,至于宝琴的婚事,我这个姐夫自会替她做主。”</p>
薛闻笑道:“这却再好不过,蝌哥儿回来我也多个臂膀。”</p>
贾琮有些不放心,道:“二叔可吃了药?”</p>
薛闻道:“正吃着药。”</p>
贾琮微一沉吟,道:“我知道江南有个名医叶天士,曾在扬州妙手回春治好如海公的痼疾,回头便命人寻访,请他给你看看。”</p>
薛闻笑道:“有劳国公爷费心了。”</p>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p>
贾琮从薛府出来,又在薛闻陪同下,沿长江而下,去松江府奉贤县察看了在建的造船厂、纺织厂,见一切井井有条,工地上热火朝天,方才放下心来。</p>
刚走到一处干船坞旁,贾琮正听外国工匠解说,忽见一官员带着几个小吏衙役跑过来,见礼道:“下官参见定国公爷。”</p>
贾琮一愣,见他有些眼熟一时竟想不起来。</p>
薛闻忙介绍道:“国公,这位是新任松江府太守杨凌杨大人,据顾总督说还是您当初在江南平匪患时的故人。”</p>
贾琮恍然笑道:“原来是你,当初在如皋县你我并肩击贼,今日竟又重会,也是有缘。”</p>
来人正是当日在如皋县誓死守城的县令杨凌,他夫人李秀颇有些武艺。</p>
匪患平息后,论功行赏,因贾琮在战报中随意提了一句,故以战功受重用,被顾涛破格擢升为松江知府。</p>
杨凌受宠若惊,忙躬身道:“当日蒙国公爷救命,又幸得国公青眼,不然哪有下官今日,故一见国公爷莅临,便忍不住上前拜见,请恕下官鲁莽。”</p>
贾琮摆手笑道:“既是故交,何谈鲁莽。你年纪轻轻就当了知府,不好生在衙门里坐着,来此作甚?”</p>
杨凌道:“国公容禀,江南土地兼并甚烈,无土无地的流民甚多,此处工坊吸纳安置了大量流民,免了下官心头之患,日后也能为朝廷贡献大量赋税,故下官时常来看看。”</p>
贾琮笑着点点头,道:“朝廷士大夫往往重农抑商,杨兄似无此意,见到商事繁荣,竟还有些欣喜,这是何故?”</p>
杨凌拱手叹道:“国公此言极是。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当官也是一般。</p>
从前下官在如皋当县令,吃的是盐饭,只要两淮盐场在,就不怕没钱,于农事、商事都不如何看重。</p>
如今调来松江,才知世道艰难,大量贫民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不靠做工如何过活?</p>
要做工就得先有工坊,要工坊就得先兴商业,故下官以为农商之道应并行不悖,不可偏废。”</p>
贾琮道:“杨兄高见,超于凡人之上矣。”</p>
杨凌道:“国公谬赞了,不过是拾前人牙慧,若无这些工坊,松江布匹如何‘衣被天下’呢。”</p>
“正是此理。”贾琮微微一笑。</p>
他自然知道松江棉布驰名天下,在国朝首屈一指,不过他素来穿的都是绫罗绸缎皮毛,倒没机会试穿。</p>
两人谈论半晌,贾琮邀杨凌上船吃了顿饭,方才告别返回金陵。</p>
杨凌站在码头上,目送贾琮一行扬帆远去,心头喜不自胜,不意这回出来竟又碰上贾琮,只要自己把他在此处的产业照顾好,还怕日后不能飞黄腾达么?</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