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匹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6章 将能而君不御之者胜,喷神,浙东匹夫,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孙子兵法,有七胜七败之喻。</p>
其中就有:将能而君不御之者胜。</p>
用现代大白话翻译一下,就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p>
不专业的行政型领导,在遇到需要专家解决的具体问题时,请滚远。</p>
最高院和国知局这场试探性夺权的交锋,其实说得狗血一点,把皮肉掩饰都扒掉、只留下最直白的白骨,就是这个问题。</p>
在冯见雄本来的那个时空,类似的法律解释乌龙,其实也有差不多的,只不过没这么早出现吧,冯见雄也没去记过什么时候生的。</p>
不过,这也不奇怪——毕竟按照原本的历史,新修版的《专利法》是2oo8年才在两-会上通过的,而眼下才o7年,开会就已经在表决专利法修正案了。</p>
所以,这都是冯见雄提前草翻了一些专利法的法律漏洞,导致修法提前了。蝴蝶效应在立法领域的效果积累,正在越来越明显。</p>
历史虽然被改变了,但那影响的只是死记硬背的弱智。</p>
对于冯见雄这种洞悉宇宙本源法则演化规律的大牛,历史改变了又如何。</p>
他是智商2oo的存在,不靠背结论——那是下等弱智重生者干的Lo逼事情。</p>
在冯见雄所没关注的那段历史里,本来这个法律漏洞自然也会被一些顶尖睿智的律师偶然现、然后总结、最后大加利用、借此疯狂搂钱。</p>
最后,大约一两年之后,在事态有恶化之前,法释办终于现了这个严重的技术性错误,然后悄悄修改解释,把这一条乌龙解释给撤销了。</p>
从此之后,大约是2o11~2o12年之后的事情了吧,国家的明审核制度终于又往前完善了一步,申请难度也再次提升了一个档次,让很多浑水摸鱼的存在无法再蒙混过关。</p>
冯见雄早点儿操这个洞,也算是早点儿让这个洞产生痛觉、敦促洞的主人赶紧贴膏药。</p>
也算功德无量。</p>
……</p>
在冯见雄的点拨下,刘教授把这一系列问题的成因、法理本源和可能后果,总算是彻底融会贯通了。</p>
但是,对于如何利用和操作这个漏洞,去具体指导实务,他一时半会儿依然没想明白。</p>
当然,这些只是法律实务操作层面的事情,并不是法学理论上的问题。</p>
“小冯,那你觉得如果我们作为一家专利代理事务所,该具体怎么操作、来利用这个漏洞呢?”</p>
一套房子都送了,刘教授自然也不吝厚着脸皮问到底了。</p>
“具体可以这么干,”冯见雄点拨到,“比如,我们找一件由七八件、甚至十几件最前沿现有科技拼凑嫁接起来、在不查新的情况下、原则上符合新创性的技术,捏造出一个新的明申请。</p>
然后,这个明申请递交上去、进入实审后,肯定是会被一审审查员驳回的。期间还要答辩一两次。这两次答辩里,我们就尽量少修改点,免得提前暴露用掉太多对比点——</p>
千万不能和正常的申请那样,审查员指出你有1、2、3、4一大堆瑕疵,你就有一个改一个全改了。而是对方提出1、2、3、4,你就只象征性改个1,或者给面子点该1、2,这样,诱使一审审查员尽快驳回你,然后尽快直接进入找复审委的行政复议程序。</p>
到了复审委手上的时候,可能二审审查员看到的驳回理由就是‘不符合3、4、5组合构成的新创性’。这时候,我们再勤勤恳恳地改,把文件改成符合3、4、5——但是实际上如果给打回一审,还是有可能现我们不符合6、7、8的——但因为复审委的二审审查员不太会去重新检索对比文件,所以他现不了。</p>
这时候,按照高院的新解释,复审委可以直接放过,我们这个客户,就很有可能直接拿到明授权了。”</p>
刘渊明听到这里,举一反三地说:“也就是说,你这个明其实事实上是没有创造性的,完全可以被现有技术覆盖。你只是用了类似于民诉法中‘如果二审可以搞证据偷袭直接改判、那一审就保留实力假装输掉、到终审时一把翻盘’的策略,把这个明的指标给骗到手了?</p>
但是这样的明,肯定是没法真的去主张权利、对外索赔、或者投入生产的吧?不然,肯定会跟你当年在学术论文里跟我描述的‘实用新型碰瓷风险’一样,被利益相对人给无效掉的吧?</p>
那么,这种明应该只是用在给企业申请国家、省市高新企业之类的资质、税收优惠时,提供一个刷指标的价值?”</p>
后面这番“明的日常妙用”,刘渊明也是边想边说地自言自语、信口拈来。</p>
毕竟他也是干老了这一行的,这种基本操作不用冯见雄教他。</p>
他也知道,按照如今的市场行情,如果客户有实打实的干货,只是求代理事务所跑个手续,那理论上代理费是并不贵的。</p>
比如一个实用新型,可能只要三四千代理费。明,可能基本收费也就万儿八千。</p>
但是,事实上明的申请代理费是有可能再高上两三万的——这个多寡,主要要看专利申请下来的度。</p>
因为如果只给八千或者一万块的话,事务所基本上属于放任自流、也不会申请提前进入实质审查、也不会催办、也不会用心答辩。最后“明”实际授权下来的时间,可能要比申请日晚上三四年都有。</p>
而很多企业很急,他们等不了三四年,有些恨不得今年申请明年就授权。(相比之下,国外企业这方面都不太急,很能耗着。国内企业都很急,主要是为了凑行政指标,有补贴)</p>
如果要加急,事务所和国知局之间的公文往来工作量就会增大好几倍,这时候事务所就要多收钱。</p>
因此,如果一个明4年才下来授权,1万块是有可能搞定的。</p>
如果要2年内就授权,有些单位就愿意出到3万块——用金钱,买时间。</p>
可是上述这些价目,都是建立在“企业本身有研力量、可以搞出确实有资格申请明型专利的新技术”。而事务所只是提供文职的代理。</p>
如果,事务所提供的不仅仅是文职代理,而是连技术本身都帮忙当掮客搞定的话,那价钱就大了去了。</p>
因为明专利要实质审查,很难跟实用新型那样造假,所以国家在给企业评定各级“高新企业”等涉及资质、税收减免优惠的门槛时,就喜欢用“明”数量来卡门槛。</p>
或许一家企业只有3个明时,就只配当市级高新企业、一旦涨到5个明,就够格运作申请省级高新企业了。(当然申请的时候还得找代理公司当掮客,去科技局跑关系)</p>
而在这种评定中,“实用新型”的含金量就几乎等于零了。</p>
(注:前面冯见雄o6年初的时候搞的专利碰瓷,实际上应该细化称为‘实用新型专利碰瓷’。他当时用的素材就是实用新型,因为他那种初级造假手段,只能造出实用新型,过不了实审,一遇到明的实审就穿帮了。)</p>
换言之,如果说“实用新型”是工程师和教授们评职称时需要刷的数据,那“明”就是企业级客户评高新企业时需要刷的数据。</p>
想想看,一家本来完全是搞地产、金融的,毫无科技含量的公司,本来连研部都没设,可一旦凭空造假刷够几个“明”,摇身一变套上“高新企业”的招牌、得到了额外的税收优惠,那能依法避税避掉多少钱?</p>
对于这种没技术的土豪大金主,他们又该舍得花多少钱,来“依法造假”?</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