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风细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74.空印案(四),大明职场,禾风细雨,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朱樉的一番话,虽略有巴结逢迎之嫌,但朱元璋听了还是十分受用,况且最后那句,“盼着您身体康健,儿子们才有主心骨”更是说到了朱元璋的心里,他看了看朱樉,满意的点头笑着:“你从小就孝顺,这点为父深知,现在做了藩王了,也要多为国家考虑。”</p>
朱樉躬身答道:“儿子谨遵教诲。”</p>
朱元璋接着问道:“京中最近出了件大事,你可曾听说了?”</p>
朱樉抬头坦言:“父皇所说,可是方克勤揭发空印账册,户部与地方官员联手舞弊之事?”</p>
朱元璋点头:“看来你在府中也没闲着呀,京里的事也是知道的。”</p>
站在朱樉的立场上,朱元璋的问题很难答,答关注吧,一介藩王为何要关心朝局?弄不好要被扣上图谋不轨的帽子;答不关注吧,自己就成了不堪大用的纨绔王爷,所以朱元璋这话看似随意,但却陷阱重重,足以让人左右为难,好在朱樉早有准备,巧妙的避开了问题的锋芒:“此事如今是满城风雨了,儿臣身在京师,想不知道都难,西安的地方官已经数次的来儿臣府上打探消息,还想让儿臣为他们说好话求情,但儿臣知道事关重大,没敢擅自见他们,将他们拒之门外了。”</p>
朱元璋满意的点头,笑着夸赞道:“你很识大体呀,这么做就对了,这帮官员,平日里不思造福百姓,将君父训诫视若罔闻,案发了不知悔改,只想着到处钻营打点,实在该死。这件事,你是怎么想的?”</p>
朱樉犹豫了下,又纠结的看了看朱元璋,半天才说了句:“此事事关重大,儿臣不知太子殿下是如何说的。”</p>
朱樉的暧昧态度让朱元璋十分不满,因为这个回答太过狡猾,便训斥道:“朕现在问的是你,你提太子所谓何来?难道不知道太子的话,你就不会说话了吗?”</p>
面对朱元璋的训斥,朱樉仍旧支支吾吾,言辞闪烁,没正面回到:“不知太子所谏为何,儿子不好说。”</p>
朱元璋气的直咬牙,但转念一想,这老二的言外之意,明显是不想跟太子意见相左,既权了君臣之礼,又存了自保之道,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便冷冷的说了句:“太子建议宽办这些官员,降级留用以观后效,而且要改革对消账制度。”</p>
朱樉听了立即说道:“太子的谏言,也是儿子想说的。”</p>
一听这话,朱元璋的火气立刻就顶了上来,语气也加重了不少:“你堂堂藩王,怎么一点主见都没有,人云亦云,你这几年也没什么长进。”</p>
朱元璋最后那句话似乎刺痛了朱樉,朱樉突然抬头辩解道:“父皇明鉴,不是儿子没主见,只不过……”朱樉又犹豫了。</p>
朱元璋看得出来,朱樉是有难言之隐,便追问道:“只不过什么?”</p>
朱樉显得很是为难:“太子不仅是儿子的大哥,还是儿臣未来的君上,所以儿子不宜对太子的谏言有任何的置喙,况且大哥一向宽厚,从宽处置,也合乎圣人教</p>
诲,儿子怕说多了,将来传出去,儿子……”下面的话朱樉故意没说。</p>
朱元璋何等的聪明,怎能听不出朱樉没说出口的那层意思:“都是废话,朕问的是你心里的真实想法,不是问你该不该对太子置喙。况且法不传六耳,如今只有咱们父子二人,你不说,朕不说,旁人怎会知道。”</p>
朱樉还是犹豫着:“那……”</p>
朱元璋不耐烦的催促道:“说,怎么想就怎么说!”</p>
朱樉鼓起勇气:“那儿子就直说了,儿子认为,空印账册一事,户部和地方官员虽然事出有因,但却是不择不扣的钻了朝廷制度的空子,是在上下其手舞弊徇私,其目的明面上是减少路途奔波,但其实是为了少担责任少做事,更是为了方便台面下说不出口的那些龌龊事。”朱樉说的十分激动,忍不住咳嗽了几声,喘了两口接着说道:“如果天下的官员,都不想担责任,都想少做事,那朝廷养这些官员干什么?天下的官员要是都不作为,那朝廷还给他们发俸禄干什么?百姓的父母官,如果都是这样的一心徇私不顾民生的庸官,那百姓们还有什么盼头?”</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