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孤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章 张溥宣讲,重生明末之中州崛起,青山孤舟,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钱谦益下去,这时,人群一阵大哗,就连女眷这边,所有人一起看向高台。在后面的人正拥挤着往高台围过来,所有人似乎得到信号一般,今天的压轴大戏,张溥公子要登场了。</p>
张溥何许人也?</p>
张溥生于苏州太仓,虽是大家族出身,但他是庶出,幼年时,家中财产为兄长张辅之抢夺。</p>
家族中人都看不起他,就连家中的奴仆也讥笑他“塌蒲屦儿何能为?”</p>
张溥发愤图强读书,他洒血书壁,日夜苦读,对经典书籍,一遍遍抄写,抄一遍烧掉,再抄写,再烧,直至六七遍,直到能够完全背诵为止。</p>
他的书斋,就是后世有名的“七录斋”。</p>
天启四年,年仅22岁的张溥召集苏州名士结为文社,称为应社。平日以文会友,又评议时政,一时间风头无两。</p>
天启六年24岁的张溥参与苏州抗税暴动,撰写《五人墓碑记》,痛斥阉党,名动天下。</p>
崇祯元年组织群众驱逐阉党骨干顾秉谦,从此,天下士子无不侧目。</p>
他又将应社还有各地文社组织起来,称作复社。</p>
无论他走到哪里,“一城出现,无不知有复社者”。影响力遍布南北各省,号召力也是强大到令官府头疼地步。</p>
他是这个时代最大牌的巨星,说出话来,影响力自是非同凡响。</p>
如今,张溥已经走上台,手晃白纸扇,头戴公子巾,一身青色缎子直摆,还未开口,眼睛扫过高台一周,</p>
喧闹的人群自是静寂下来。</p>
张溥纸扇一收,缓缓开口道:</p>
“诸位无锡乡亲,诸位学子,今天我们在东林书院举行文会。这书院乃是无数读书人心中的圣地!我高台所在之地,就是曾经的道南祠!这是无数读书人求道正道之地,是东林士子与乱臣贼子争斗之地。</p>
如今,这偌大的东林书院,已经变作一片荒地。我们学子心中的圣地,已经成为一片荒林。魏忠贤虽死,可是奸臣依旧盘踞朝堂。堂堂大明,依旧奸佞横行。</p>
这东林书院不在,奸佞横行之日。</p>
我们心中的道,读书人的道,却应该还在吾等心中!</p>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p>
什么是道?</p>
文天祥遗书中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p>
依张溥看来,文天祥所言,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就是得道。</p>
“我们是否能做到,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建虏依旧肆虐于北,流寇袭扰于内。你们能无愧否?”</p>
“朝中奸佞满堂,正义之士纷纷下野,你们能无愧否?”</p>
高台四周,所有人都沉默下来,所有人都知道,他们读书正是为了天下苍生,可如今天下愈发大乱,百姓愈加困苦,他们岂能无愧?</p>
在张溥的质问声中,一个个低下头,根本不敢看向张溥凌厉的眼光。</p>
“你们看吧。正是朝中充满奸臣,流寇才纵横四方大地。正是朝中充满奸臣,建虏才屡屡犯边,正是朝中充满奸臣,才有现在米价飞涨,民不聊生!</p>
“流寇有人未曾见过,建虏也只是听闻。但是米价上涨,你们可都知道吗?”</p>
“知道!知道!”</p>
高台前的秀才们,很多也是贫苦人家出身,如今米价大涨,他们自然感受最深。</p>
听的张溥这样说,刚才的惭愧全部转化为心头的愤怒,一个个群情激愤,振臂高呼。</p>
张溥眼光扫过眼前激愤的秀才,接着缓缓说道:</p>
“多少赶考的秀才当中,可有受困于米价上涨而节衣缩食的,可有家里因为没米下锅,而家中小孩嗷嗷待哺,可有人因为米价上涨,家里一天两顿饱饭都吃不起的。</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