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盘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十七章 崩溃的财政,明末之范进种田,一起来盘他,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他来这个未来学院,目的就是找到自己一部分的学生,让他们顶起一摊事来。这不是别的,正是那证券交易所之事!只是若想成立交易所,首先要有股票或者其他类型证券。要想有这些证券,那最根本的金融体系就要建立,更加不能少的是维持金融秩序的规矩,以及万千个股份制的“公司”。</p>
范进学习的目标自然是当前已经成立了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这个东印度公司虽然龌龊无比,而且在几百年后甚至直接敲诈了我大清,引起了轰轰烈烈的鸦片战争,但是关于这个公司的建立,却是没有多少年。</p>
这个公司是为了让荷兰殖民者打通通往印度和东南亚国家的贸易通道,而在“西方文明世界”打的幌子。</p>
当然了,他们的行径和范进同志一般无二,表面上称作是贸易拓展,实际上都干得是占领、掠夺和残暴的殖民统治行动。只是范进做的要更加的彻底一些。</p>
欧洲人骨子里都有那种所谓的冒险精神,说白了就是当贼当惯了,本地抢不到,咱们就去外地抢劫的精神。所以他们认为远洋探险无疑是一种高成本高风险同时也是高回报的活动,但是这么有意义的一项活动,如果没有资金,然后又解决不了官家的经营和所有的全力,咋整呢?</p>
于是这帮强盗们就聚在一起,好好的商量,最终还真商量出来一个绝佳的方法,即股份制经营。首先这个股份制就可以筹集大量民间闲散资金,可以堪称吸金小能手。其次这个股份制玩儿的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把戏,所以呢,那个东印度公司就用这些小把戏成功的地将分散的民间财富,变成了自己对外扩张的资本。</p>
到了后来,荷兰王室一看妙啊,便直接给与了授权。所以那个东印度公司极为嚣张跋扈,到了后期,它的权利颇大,达到了可以自己雇佣士兵,自己可以对外发行货币,然后甚至达到了国家的地位,与其他的国家订立条约,这么猛的一家公司,其实早就成为了荷兰殖民者的对外殖民的工具,这么好的样本,范进不拿来参考学习借鉴一下,真的很对不起所学的历史。</p>
只是那东印度公司牛成这个样子,所以这一结果导致荷兰的民众纷纷的踊跃购买股票,这个公司的股票也就青云直上,得到了很多荷兰官员的垂青,甚至阿姆斯特丹市长都特么的是东印度公司的股东。</p>
然后呢,这东印度公司的票票如此好卖,没个交易的机构不成啊,然后就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交易所,就是那个劳什子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为了大家借钱方便,又成立了世界上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银行一家,就是阿姆斯特丹银行。到了后来呢,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金融产品和贸易技术当然都是从此发源,然后再在世界各地壮大了。</p>
范进还十分清楚的是,荷兰的死对头英国,此时也是东施效颦的开始搞股票、股份制还有交易所。不过他们叫做“皇家交易所”,只是不知为何放到了一个咖啡屋里,显得不伦不类。不过随着英国国力强盛,皇家交易所曾经一度是世界的金融中心,一直持续到了二战,最后搬到了那个纽约神马神马街去了。</p>
这个英国的交易所有个好处,就是它是各国交易最为频繁的地方,范进一旦有了自己的票票,也可以到这里试水。</p>
而范进想到的远不止试水这么简单。他的思路是:入股荷兰的东印度,然后呢,咱们一步步的慢慢的抽丝剥茧的蚕食侵占英国的市场。虽然现在自己太弱小,但是从“来来学院”两年速成金融学习的孩子们,已经培训上岗了,先运作几年再说,反正全世界目前刚刚兴起,自己虽然未能先人一步,但是凭借自己对于金融体系的了解,以及运作原理,在刚刚见好的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狠狠滴刮他一笔横财,还是蛮容易的。</p>
用欧洲人的银子搞搞建设,这个买卖可是稳赚不赔的。不用多,有了倭国的银矿支撑,再多做几个影子公司,大笔银子砸进去,看你是英国还是荷兰,老子让你们的产业统统改姓范。</p>
具体的呢,可以让“未来学院”最先毕业的商科学生,伙同迪亚哥的人一同去欧洲打头阵,先把影子公司建立起来,而且要显得浮夸一些,在欧洲掀起个惊涛骇浪,然后再扔出去“加金融杠杆”等手段,利用结构性的方法控制局部金融机构规模,让欧洲人民们将股市爱到骨子里,再恨到骨子里,能有大批跳楼的就更好了,不然怎么更快的吸金?</p>
同时呢,还要建立自己的建立证券交易所,建立自己的股份制公司,把盘子做大起来。</p>
于是乎,范进便依靠着倭国的大银矿,依靠着长乐的自产产品,一点点的开始了自己的金融扩张之路。而这也是“未来学院”的第一次亮相,范进不得不紧张周密的进行布置和准备,不鸣则已,一鸣惊人!</p>
实际上大明的财政到了今天,已经是接近了崩溃的边缘。在崇祯八年的十月初,崇祯帝走出了他十分难堪的一步,颁布“罪己诏”,向天下臣民承认局势的糟糕及朝廷的失策。</p>
对一向自信刚愎的崇祯帝来说,能下这样一个“罪己诏”,真是难上加难之举。假如联想到他即位之初的那种抱负和自负,更可体会到崇祯帝此时的心境。</p>
那么,一向被认为是中兴之君的崇祯帝,登基八年多了,何以把帝国弄成这种样子呢?这确实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难题。三百多年来,有关的说法实在是太多,可谓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但有一点似乎可以确定,那就是大明帝国至此已是积重难返,没有不亡的道理。</p>
朝廷的财政状况,是一个晴雨表,能直接反映出政局的好坏。</p>
崇祯帝接位时,朝廷的府库已呈崩溃之势。这当然不是崇祯帝的错。其实,早在万历初年张居正当政时,朝廷的府库已很难支撑。幸亏张居正这位理财能手,竭尽全力,才初步扭转了急剧恶化的财政局势。到张居正逝世时,大明朝廷与地方的府库尚有不少盈余。也正是有这些盈余,朝廷才经得起万历帝这么多年的折腾。而张居正之后,朝廷的经济局势又重新呈每况愈下之势,至万历后期已很难扭转。</p>
至天启年间,朝廷的财政更加恶化。崇祯帝即位时,无论是朝廷还是各地的府库,都已到了崩溃的地步。上上下下都嚷缺钱。至于这里面的原因到底为啥,范进也很难说的清楚,正如不少史学家说的那样,有大明朝吏治腐败的问题,也有财富过于集中在皇亲国戚以及士人阶层里面的问题,更有内忧外患自然灾害流民后金层出不穷的问题。</p>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了,范进此刻就是要趁着大明目前混乱,赶紧推行股票,让长乐军民入股,随后大量派出人员,撺掇大明商人入股。这才是现在需要立马做的。</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