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颠覆性成果!
吃肉的熊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67章 颠覆性成果!,我靠打爆学霸兑换黑科技,吃肉的熊猫,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467章 颠覆性成果!</p>
宋河站在满墙的数据纸前,紧闭双目。</p>
脑海中,海量的数据自动组合,像无数砖块拼贴在一起,形成巍峨的庞大建筑!</p>
数学模型构建成功!</p>
这个模型是根据某只小鼠特定脑区的解剖结果,构建出的信号传递回路。</p>
宋河睁开眼,望向面前一张数据纸,纸上是仪器实际测得的信号传递情况。</p>
脑海中的模型和眼前的模型相对比,问题来了!</p>
二者按理说应该是一样的,但却严重不同,有大面积的波动!</p>
通常情况下,这些波动会被视为误差,忽略掉就好了,还能做出漂亮的论文图片。</p>
但,这样的对比,宋河已经进行了上百次!</p>
小鼠脑区的预测模型和真实情况不符合!</p>
食蟹猴脑区的预测模型也和真实情况不符合!</p>
如果说小鼠和食蟹猴的脑子太复杂,产生解剖误差或测量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不符合的数据只是误差而已,勉强还说得过去。</p>
但,实验团队并非只做了小鼠和食蟹猴的数据测量,还额外做了线虫和蠕虫、以及相晓桐团队培育出的变异脑组织的测量。</p>
秀丽隐杆线虫,神经元只有区区302个,神经胶质细胞只有56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但预测模型和真实情况也不符合!</p>
蠕虫的运动只有四种模式,前进后退摇摆和转向,依靠95个肌肉细胞的75个运动神经元控制,大脑仅有6400个化学突触,但预测模型和真实情况还是不符合!</p>
相老师团队提供的变异脑组织,数据就更为直接了,有时仅仅百来个神经元构成的简单组织,“误差”却大的离谱!</p>
到现在,情况已经非常清晰!</p>
预测模型和真实情况之间的“误差”,无疑就是神经肽导致的!</p>
只要把所有误差的规律搞明白,就能做出神经肽工作的模型!</p>
目前全世界的公开论文里,还没有一份清晰透彻的神经肽模型,一旦做出,绝对是能拿顶刊封面的重磅成果!</p>
宋河深吸一口气,他上过几次顶刊了,但封面还一次没拿过,说不期待是假的。</p>
他转身走向电脑,实验室给他配的电脑连接了小超算,算力强的爆表,基本上任何数据都能秒出答案。</p>
敲击键盘,输入心算过的数学模型,一个接一个。</p>
整整两小时,宋河往电脑里输入了上百个数学模型。</p>
这些模型如果让普通科研团队来做,每个模型至少需要三五个数据分析师头发挠秃做一整天,上百个模型就是小半年过去了!</p>
好在宋河心算能力逆天,速度狂缩,短短几天解决,而且保证绝对正确!</p>
模型输入完毕,下一步便是误差分析。</p>
用小超算的算力,根据突触解剖结构的预测模型和实际测得数据之间的差别,求出每个模型的误差模式,并将不同物种的误差进行对比,最后再将所有模型的误差进行对比,探寻规律!</p>
回车键一敲,屏幕上海量数据滚动,小超算疯狂吃电,结果井喷!</p>
宋河脸色紧绷,额头隐隐见汗,又往嘴里补了一把心算胶囊,顺便拉过旁边小制氧机的管子猛吸!</p>
氧气供应中,大脑熊熊燃烧!</p>
他注视着小超算给出的结果,一动不动整整半小时,终于浑身一震!</p>
数据相当奇怪,如果神经肽是沿着相邻突触来回传导,那么完全不可能出现这样的误差模式。</p>
但,如果神经肽并不仅仅沿着突触传导呢?</p>
如果神经肽可以跳过几颗神经元,空降到远处的脑细胞上呢?</p>
【检测到生物顿悟,由铂金81级升至铂金86级!】</p>
系统提示在眼前一弹,宋河倒吸凉气!</p>
还真是这样!</p>
离谱,本想研究个中规中矩的结果出来,怎么搞出如此大的颠覆性发现!</p>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大脑的共识是,信号只能通过相邻神经元的突触传导,就像手拉手传纸条,假设每根突触是一支手臂,那么脑细胞的沟通方式就是从一个手心传到另一个手心。</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