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朱高炽:我只当了九个月皇帝?
迈克尔杰克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21章 朱高炽:我只当了九个月皇帝?,我刷视频通古代,古人都亚麻呆了,迈克尔杰克驴,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明成祖即位后,恢复了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设立东厂,合称厂卫机构,天下臣民都处在严密的监视之下。</p>
他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p>
宦官集团不仅被引入参政,政治势力也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将宦官集团的管理部门独立出来,不再由吏部负责,而是由宦官集团的内部机构——司礼监管理,强化了皇权和专制统治。</p>
锦衣卫加东厂,使朝廷侦察工作日益严密,宦官也由此得以上下其手。</p>
为防范驻防军将专权,成祖派宦官赴外地监军,甚至委派宦官出任军职统军镇守。</p>
出使外国也虑臣僚不忠而任用宦官。</p>
《明史》记载:从永乐年间开始,宦官得有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宦官成为皇帝的耳目和心腹,明朝的心腹之病不可免了。</p>
如果说,内阁的设置,开始了阁臣执政的端绪,宦官的倚用又开创了内臣干政的恶例,影响是深远的。</p>
朱元璋时,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事无巨细都要皇帝亲自处理。</p>
朱棣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但内阁品级不高,一般要经过翰林院庶吉士锻炼。</p>
永乐朝内阁文臣虽只是正五品,从职权上看也仅备顾问,但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和决策,都要咨询他们的意见,内阁的出现弥补了自中书省废除后,中央机构在结构上的脱节,终明一世没有被废除。</p>
正统至正德年间,内阁中枢决策的权位愈发巩固,权力也开始超过六部,内阁首辅开始出现,其地位与作用也日益显着。</p>
明成祖在审判制度上的创举颇多,审慎用刑,复行死刑五复奏,并以“令”的形式将其确立为法律制度,且良好地落到实处;各省死囚百人以上者,派遣御史去地方决囚;外地死囚亦可以赴京师会官审录,扩大了会审的对象范围;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冤假错案。</p>
明代的热审始于始于永乐二年(1404年),即在夏季炎热时集中审理罪犯,除犯斩、绞罪立即处决之外,其余徒、流以下罪犯,都令所在发遣减罪,以免罪囚在狱中淹滞而死。</p>
热审的开创性实行,发挥了源头作用,推进了明代恤刑制度的发展。</p>
北平是朱棣兴王之地,朱棣在此经营多年,统治比较稳定;另外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p>
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由南则可统领中原,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 因此,朱棣即位后,即开始准备迁都。</p>
永乐元年(1403年),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p>
永乐四年(1406年)五月,明成祖开始营建北京,北京的营建工程主要分为内城、皇城和紫禁城。</p>
永乐九年(1411年),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p>
永乐十三年(1415年)五月,平江伯陈瑄等开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废的大运河重新畅通。</p>
永乐十四年(1416年),朱棣下令正式营建北京。</p>
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宫殿落成。</p>
这年九月,朱棣下令明年以北京为京师,正式迁都北京。</p>
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迁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p>
从此,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今天北京紫禁城的规模就是当时奠定的,整个北京城布局严谨,极为壮丽,是中国封建社会建筑史上的杰作。</p>
北京新都城的建筑物在“规制”上遵循南京,是汉族政权的文化延续,除此之外,从拱卫京师的塞上长城,到富丽堂皇的紫禁城,以及南北贯穿、左右对称的“中轴线”,北京在整体风貌上与因势就形、自然布局的南京有了很大的区别。</p>
明成祖由掌握军权而夺得皇权,深知军兵的重要。</p>
尤其是京师的军兵,更是皇权的重要支柱。</p>
明太祖时,京师设有京军,是最精锐的兵力。</p>
洪武四年(1371年)统计,共有二十万七千八百余人。</p>
但其中精锐,据说只有七八万人。</p>
京军分编四十八卫,由五军都督府统领教练。</p>
明成祖为加强京军,在京师组建三大营。</p>
一是“五军营”,即原由五军都督府教练的军兵,分为步兵与骑兵两个兵种,包括京师卫所军和各地抽调来京的班军。</p>
二是“三千营”,由边境少数民族即所谓“边外降丁”组成,主要是骑兵。原来只作为仪仗,后来主要用于巡哨。</p>
三是“神机营”,用火器装备起来的步兵军团。</p>
据说当时采用安南神机枪的制造方法,制成神机枪和神机炮两种火器,炮利于守,枪利于战,神机营成为作战力较强的机械兵种。</p>
三大营都设有“提督内臣(宦官)”或“坐营内臣”,另有武臣及坐营官、司官、把总。</p>
神机营还设有“监枪内臣”。京军三大营兵多用于朝廷的重大军事行动,平时扞卫京师。</p>
朱棣对北部边防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和改造,不仅使边防指挥系统和沿边兵力部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使北部边防的攻防组合得到改善。</p>
在此基础上,以京军为后盾的分地防御的边防格局初步形成。</p>
朱棣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p>
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p>
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p>
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一代最高峰。</p>
永乐三年(1405年),全国税粮石,这是连续第三年保持在三千一百万石以上的税收,按照当时不足一千万户的民户统计,每户平均纳税超过三石。</p>
此外从永乐元年起军卫屯田的收入也达到高峰石,加上民户交纳的税粮,平均到当时人口,人均超过一石。</p>
在永乐二十二年间,“税粮总入达691,312,600石,平均岁入超过三千三百万石,而且总的趋势是增长的,这是有明一代的颠峰时期。”</p>
朱棣为保证北京粮食与各项物资的需要,于永乐九年疏浚会通河,永乐十三年(1415年),因原本淤塞的大运河会通河段全面疏浚,明朝停止海运,改由大运河漕运,由陈瑄负责,驻节淮安。</p>
从此,长达1794千米、沟通五大水系、跨越十个维度的大运河迎来了历史上的辉煌期,成为明代都城北京赖以生存的生命线。</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