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一十六章 齐头并进,李陶陶穿越记,一蓑烟雨任,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李学林入了官场,真是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但事情也的确干得不错。去年做了商部农业司浙东省的负责人,桑基鱼塘这一块,就数他干得最好,收成也最多。其他各省纷纷向他取经求教。所以今年,就加大了他的责任,给他多管了几个省的农业。</p>
责任多了,手下的人自然也就多了,他分管的事,又是国家重量级的项目,所以,好多亲朋好友都想找他谋个职位。李学林也不糊涂,能干事的,他自然提拔,想混日子的,那就对不起了。</p>
因为去年干得好,今年他就更风光了。走到哪里,都是闪闪发光的人物,被人追捧被人巴结。四十年的人生,何曾如此出彩过!他心满意足,无不念着堂妹的好。心里想着,一定要好好干,干出名堂,干出高效益,给王妃争光。</p>
原燕国的领地,归了宋国后,分成了两个省,河北省和河东省。幽州一带,原卢龙军地界,和义武军合并在一起,属于河北。沧州,青州一带,原橫海军和平卢军两藩,也是最开始占领的,属于河东,而且早就种上了棉花。</p>
说到打渔的事业,当然河东更合适。它的地形,不仅绝大部分靠海,而且伸出去很大一部分入了黄海。工部造船处把最大的战船改造了一批,先交给他们使用。荣成,乳山,黄岛三个县,率先成立了远洋捕鱼商队。渔民们在水军的保护下,第一趟就跑得比较远。</p>
大海果然慷慨,每一条船都是满载而归。三个县早就成立了不少鱼类加工厂,热火朝天地展开工作。自然有那经验丰富的渔民,把存活时间长的鱼类早就分了出来,装在木桶里,这些可是有人高价订购了的。一上得岸来,就有人飞快地把它们送往内陆各个州县。</p>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显现了出来。他们这趟跑得还不算远,一来一回也花了一个月时间。但是他们的终极目标必将是远海,只有远海,才有更多的财富。那么,随着天气越来越热,他们如果到远洋捕鱼,一趟来回少则两个月,多的要半年,打的鱼肯定会全部坏掉的。怎么办?</p>
这个问题他们解决不了,就反应到徐州来了。远洋捕鱼商队,是属于商部海事司下属的一个部门。现阶段,捕鱼队,加工厂,都是官办的,雇了民间的渔民和工人。李陶陶的计划是,先带个头,把架子搭起来,只要盈利了,商人逐利,自然就会有大商家加入进来,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达到繁荣经济的目的。</p>
至于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嘛。打渔船一边打鱼,一边进行加工就是了。腌制或者是风干,都在海上完成。这样就需要带上盐,木桶和木架,还有工人。李陶陶把制作方法,详细地写了下来,和公文一起,发往了三个县。</p>
捕鱼行业发展起来之后,必定需要大量的盐。盐在历朝历代,都是紧缺物资,貌似获取也比较困难。那么,宋国的盐,产量够吗?</p>
李陶陶的手下,有四个办事员,也就是佐吏,分别协助她处理不同的事务。关于盐的调查,李陶陶交给了小王,王主事。小王二十多岁,是个举人,到商部上班,已经两年了。他是个很负责的年轻人,第二天就把报告交到了李陶陶手里。</p>
报告上满满的数据,看来是下过一番功夫的。李陶陶很快找到了她关心的问题,宋国主要是海盐,靠的是煮盐法,产量非常低。这么说,肯定是支撑不了捕鱼业的发展了?连老百姓普通的需求都很勉强,看来是很有必要加强盐的产量了。</p>
李陶陶倒是知道,后世都是用的晒盐法。虽然这个时代的科技无法和后世比,但大致原理最少是相同的吧?她当然不知道具体方法,但民间不乏高手,劳动人民从来都是充满智慧的。官府只需要提倡和鼓励,相信很快就会有所突破。</p>
她也不知道,盐是属于哪个部门监管,只叫小王去沟通。王妃的最高指示,很快就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晒盐工作被迅速地安排到具体的地方上,沿海的各个县都加大了试验的力度,务必要在第一个搞出晒盐。所有人都不怀疑晒盐的正确性,王妃的指示,从来都是点石成金的,什么时候出过差错?</p>
(https://www.yqwxw.cc/html/137/137561/497539698.html)</p>
www.yqwxw.cc。m.yqwxw.cc</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