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文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十三章 赵氏家宴,间宋,十六文钱,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晏宁知道席上的男子都听懂了自己的话,照实说道:“我那朋友家教甚严,他的父亲一心望子成龙,不想他被妻室分心。再加上他本人有些傲气,一般人家的女孩看不上眼,因此还未婚配。”</p>
在场的人听明白了,一般人家的女孩他看不上,什么样人家的女孩才能入他的眼?</p>
律法规定女子十三即可成婚,作为皇室,理所当然为天下表率。</p>
大公主已经十四岁了,杜太后本来去年就要给孙女张罗婚事,可那时柴荣驾崩,时局动乱,就耽搁到了今年。</p>
杜太后给儿媳使了个眼色,皇后王氏会意。她本来就不喜欢前任留下来的子女,嫁出去正好,省的留在宫里整天演母慈女孝的戏码。</p>
王氏向晏宁微微一笑:“看来大家都对你那个朋友很感兴趣,什么时候请他也一起过来见个面,就像现在这样。”</p>
赵匡胤摆手打断了她:“不对,不对,应该是让三哥去请王审琪,那是他们殿前司的长官。”</p>
赵匡胤说的“三哥”就是指赵光义,当时兄弟之间称呼多用“哥”,而不称“二弟”“三弟”之类的,姐妹之中也是如此。</p>
虽然后世多用“高粱河车神赵二”来戏称赵光义,但其实赵家有一个早夭的长子赵匡秀,赵匡胤才是真正的赵二。</p>
赵光义笑着站了起来:“二哥吩咐,我敢不从命?过两天得了闲,我就邀请王指挥使来参加家宴。”</p>
一顿饭吃得其乐融融,晏宁看得出来,像这样的家宴一定在以前发生过很多次。只不过,之前大家的身份不同,赵普很明显要比从前更多了几分谨慎。</p>
家宴结束,女人们都退了下去。男人们喝着茶,休憩片刻的同时,也准备聊一些时政。</p>
赵光义首先开口:“二哥,韩通的谥号你想好了吗?”</p>
韩通就是前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陈桥兵变中唯一一位丧命的重臣。他因为当场反对赵匡胤,被王彦升一剑刺死,满门被灭。</p>
韩通的死起到了很好的杀鸡儆猴效果,包括三位宰相在内,再没有大臣反对,至少嘴上不敢。</p>
但这却是赵匡胤心中的遗憾和难题,他煞费苦心,要的就是不流血政变。可是事情已经发生了,人已经死了,他的身后之事也成了一个难题。</p>
古人讲究死后哀荣,每个大臣都关心自己的身后之名,究竟是进忠臣列传,还是奸佞列传?</p>
这就涉及到一个政治定性,韩通对于后周来说,是一个大忠臣。但是对于宋朝来说,却是阻挠大业的乱臣贼子。</p>
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大臣身后问题,已经成了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尤其是如今,李筠、李重进造反在即,各地节镇都在看赵匡胤的态度。</p>
赵匡胤沉吟了一会,说道:“这个问题我考虑了很久,我决定追封韩通为中书令,谥号忠直。”</p>
赵光义直接就急眼了:“二哥,不成啊,你把韩通定性为忠臣,那你自己是什么?”</p>
这话很对,韩通是反对赵匡胤的人,既然他是好人,难道你承认自己是恶人?</p>
赵普每天紧锁,似是在思索,又像是在沉吟。</p>
晏宁也在思索,他想到了一个可能,只是不太确定。</p>
赵匡胤看着晏宁,鼓励似的说道:“晏宁,你来说说看?”</p>
对于这个被赵匡胤带在身边的少年,赵光义和赵普都感到一定程度的惊讶,不过没有多问。五代时期有收养子的风俗,最有名的莫过于李克用的十三太保。</p>
赵光义有些不以为然,这么年轻的少年,会对时局有什么样的见解?</p>
晏宁迟疑了一下,说道:“就算官家不追认韩通为忠臣,大家在心里也认为他是忠臣。”</p>
赵光义哂笑道:“这话未免有些矛盾。”</p>
赵普却若有所思的看了晏宁一眼。</p>
晏宁接着道:“面色不重要,重要的是达成什么样的效果。如果官家宣布韩通为忠臣,可以彰示大义,让天下人知道官家的胸襟和气度。那么很多中立的人就会倒向官家这一边,另外,也可以减弱二李起兵的决心。”</p>
赵匡胤哈哈大笑:“说的好,完全说出了我的心意!”</p>
赵光义目瞪口呆,这少年是如何知晓的,他真有如此深远的眼光?</p>
赵普起身拱手道:“官家深谋远虑,臣不及也。”</p>
(https://www.yqwxw.cc/html/138/138541/509826321.html)</p>
www.yqwxw.cc。m.yqwxw.cc</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