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局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4章 皇上看您随便给点赏赐吧,大唐之盛世大柱国,流局,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那时,贞观之治虽初露端倪,但国家仍处在建设之中,西北、东北等地仍有局部战事待平。为了防止内外交困的局面出现,确保国内安宁成为李世民的首要重任。然而大唐因武立国,尚武风气极为盛行,多数人仍坚信“宁为百夫长,不做一书生”,因此推动学习文化的任务异常艰巨。</p>
即便是国子监的学生,当时也有不少沉迷于靡靡之音,甚至有不少人对明经科举考试持有轻视态度,反而觉得参军更能快意人生。</p>
李世民长期为如何推广教育而烦恼,时常与齐遂良、魏征等文官共同探讨策略。</p>
此刻,何乐为 提供了一个答案!</p>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p>
这十字真言犹如炽热熔岩滴落雪白羊脂之间,瞬息间便可能穿透桌面,直达地心深处。</p>
不论钻研文学抑或武术,终究都需服务于国家,而何乐为 把国家的概念具体化为了皇家,无疑会令这些人对皇室更加忠贞不渝!</p>
确实正如何乐为 所述,这其中蕴含着市井商人般的精明算计,将成果奉献给皇家就如同商品交易,自己并不会受损,宛如一场双赢的买卖。</p>
许多人嘴上喊着为国捐躯,实质上也在为自己谋取利益,只是鲜有人能如此坦荡直言。</p>
然而,若君王鼓励这种做法,让人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那么不论是即将步入官场的新人,还是久经宦海的老练官员,都会竭尽全力地付出努力。</p>
李世民紧握颤抖的手,对齐遂良吩咐道:“将此句书法送往国子监,作为今年科举的励学之语,制成牌匾挂起,我要让天下人都看见这句话!”</p>
齐遂良不敢再挑剔何乐为 的书法不佳,急忙派人将这幅字妥善收起。</p>
李世民似乎卸下了一块心头巨石,深深地舒了一口气,畅快笑道:“今晚朕可以安心入眠了!”</p>
他极少在私下场合使用“朕”这一自称,除非是在朝廷议事或是颁布圣旨之时,足见这幅字再次点燃了他的雄图壮志,因为他追求的目标仿佛又拉近了一些。</p>
长孙皇后含笑询问:“圣上打算如何嘉奖何乐为 这孩子呢?”</p>
何乐为 对长孙皇后的喜爱之情瞬间倍增,因为她的话说到点子上,李世民断然不会吝啬对他的奖赏。</p>
“何乐为 ,你想要什么样的奖赏呢?”</p>
对于臣子来说,皇帝的任何赏赐都极为崇高,往往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价值,而且通常是由皇帝决定赏赐什么,而非由臣子自行提出要求。</p>
这就如同皇帝亲自开启国库宝箱,任由你挑选珍宝一般。</p>
何乐为 心中激动不已,脱口而出:“我能请求一块免死金牌吗?”</p>
李世民啼笑皆非:“你知道现在朝廷之中还有哪位重臣持有丹书铁券吗?”</p>
何乐为 立刻感到失望,但也明白,仅凭一幅字就想换取免死金牌,实在过于理想化。</p>
按照新旧唐书的记载,李渊登基后曾颁赐过免死金牌,其初创功臣中有十七位获得此殊荣,其中三人可免两次死罪,十四人可免一次死罪。到了李世民时期,其中有六位被纳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中。</p>
然而,其中有些人已不在人世,也就是说,现今尚存的诸如李靖、徐世绩、程咬金等无论何乐为 思及的英雄人物,无一人手中持有免死金牌。</p>
由此可知,何乐为 想要得到免死金牌,无疑是梦幻泡影。</p>
“既然无法得到免死金牌……那是否可以赐予先斩后奏的尚方宝剑呢?”</p>
李世民几乎动怒,瞪了何乐为 一眼,甚至懒得再搭理他。</p>
何乐为 想要提议是否可以借用一下惩罚工具震慑那帮时常欺凌自己的无名鼠辈,但转念一想,终究未能鼓起勇气开口。</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