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放鸭
都退后让贫道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40章 放鸭,1942,我靠打猎丰衣足食,都退后让贫道来,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酸菜鱼魅力极大,众人交口称赞。
吃了饭,大家围在院子里聊天,说着说着王老爷子说起了家乡。
王家是白洋淀王家寨人,王家寨是如今白洋淀唯一的纯水村,像翡翠闪闪发光。晨曦一点点亮了,整个王家寨都醒了,青蛙的呱呱声往往早于鸡鸣。无论是王家寨人,还是外来客,都在寻找王家寨的真魂,真魂在哪儿呢?
王家寨有年头,也有来头。北宋时期,这里建起了一溜儿水寨,驻军防辽。原本的军事要地,渐渐形成村庄,算来已有千儿八百年了。村子里流传着杨六郎抗击辽兵的故事,演绎得神乎其神。之后多少年过去了,芦苇割了一茬又一茬,人换了一代又一代,王家寨还在白洋淀上戳着,还是那个纯水村。王家寨村东一个叫“城子封”的地方,发现了绳纹陶、绳纹砖、绳纹瓦。考古学家推测,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人在这里活动了,西汉时,王家寨就有人居住了。枯水时,有四个高高的土丘露出来,考古学家发现两个陶瓮,里边有人体遗骸。后来的日子,黄河改道,铺开了这一片茫茫水淀——白洋淀。
王家寨的人们与水朝夕相处,开门见水,因此人人好水性,小孩子自从学会走路,就已会游泳。从前,村民世代靠打鱼、编苇、跑船为生。王家寨是目前白洋淀内唯一不通旱路的“水上人家”,核心村老街巷保存较完好,具有典型的白洋淀水乡特色。在这里生活的世代农户,日复一日地在淀里淀外操心忙碌,无论风云怎样变幻,人和船都离不开。村庄里深藏不露的福与祸,都瞒不过千年老梨树的眼睛,鸟雀和孩子们都兴高采烈地围着它。狗子在夜间狂欢,早晨和白天却喜欢昏睡。进入信息时代的王家寨,不但没有更加热闹,反而更加沉寂,人与人之间往来少了,心与心之间变得冷漠封闭。
王家寨是长寿村,村里百岁以上的老人家有两个,九十多岁的老人有二十多个,活到八十岁都不算事。老王家寨的住房,新中国成立前一个样儿,新中国成立后一个样儿。新中国成立前,地处泽国水乡,历史上水患频发。泥垒的王家寨的房舍,黄泥打墙,苇草苫顶,低矮潮湿,残垣断壁,街道杂乱不堪。白洋淀地势低洼,像一座孤岛被水包围着。水灾来了,低矮的土坯房容易被水泡塌,人们为了逃生跳到船上,水涨船高,来不及逃生的只好爬到树顶上。但是,王家寨却是一个大水冲不去的村庄,历代水患都没能将它摧毁。当然,除了水患,白洋淀还有过多次干淀枯水灾害。眼下虽说没有干淀,确是有水质污染的烦恼。在炎热的季节里,如果没有要紧的事,王家寨的老人宁愿蹲在墙根下、猫在老屋里吹电扇。干燥的王家寨,没有水的滋润,死一般沉寂,少见的人影,也被晒得打蔫儿。码头的老船嘎嘎裂响,几个围着船沿儿捕捉蜻蜓的孩子,蹦蹦跳跳,显出几分活气。日头发现了干裂的鱼骨,也发现了自己豪横的力量,于是就尽情施展酷热的魔力。鱼虾在死去,芦苇在哀号,想尽一切办法撩起人们心里的焦虑和胆怯。
新中国成立以后,过上安稳日子的王家寨人,陆续在村里建设或是翻盖了一幢幢村舍。当地百姓集千百年的生存智慧建设的青砖瓦舍,房顶是平的,便于防水、晒粮、放苇、盛夏乘凉,可谓一房多用。王家寨盖房有一首《打夯歌》,泥瓦匠会唱,渔民也会唱,唱起来让人心血沸腾。王家寨老百姓吃饭的时候,为助酒兴,有时划拳,有时就唱《打夯歌》。
老百姓还有个顺口溜:“八千砖,两间房,盖房当天就上梁。五天之内盘好炕,二十天就住新房。”老百姓盖房用檩、柁、椽子当房梁骨架,上面铺好苇箔、苇苫,然后用土与白灰和成麦糠泥,再磨平,干了以后十分牢固,防雨防晒。一般多是前后檐低,房檐装上泄水口,外号叫“两出水”。室内墙壁抹石灰掺麻刀,以白色为主,有的人家也刷上喜欢的颜色,有粉色,也有天蓝色,还有花色。屋里面积狭小,养猪无圈,鸡鸭无舍;条件好的人家,则是一抹青砖,灰色瓦顶,房檐四角雕有龙的形象。整个村庄是椭圆形,从空中看去像一张大伞。
天下所有地方,都是有气味的。山有山的气味,平原有平原的气味,白洋淀有白洋淀的气味。那王家寨的气味是什么呢?除了炖鱼的香味,还有一股草的味道。这股草的味道与芦苇味道不同。到底是什么气味呢?这是白洋淀炖鱼和苇叶煎饼的混合味道,煎饼裹了一层苇叶,蘸着鱼汤吃。这气味很特别,可以让人粗糙的内心变得细腻起来。游客来了,都爱吃王家寨的炖鱼、鱼丸子和苇叶煎饼。
村头的那一棵千年老梨树,每年的四月天,梨花盛开,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幽香也是敛着放,沁人心脾。一群蜜蜂在花间盘旋。老人们背靠着沧桑倔强的老梨树,久久地向水面凝望着,一直眺望到太阳完全消失的时候。没有阳光,淀里也不是马上就黑下来,依然能够看见微风吹皱水面,波光粼粼。
夜里的淀水亮亮闪闪,从远处飘来歌声,是王家寨人正忘情地唱西河大鼓《荷花孝》。歌声里有奇怪的影子晃来晃去。白洋淀穿行着一个个鸭排,白色的鸭子密密麻麻。养鸭户家里收购鸭绒。养鸭户也养肉鸭,宰杀后送到北京的烤鸭店。从改革开放初期到今天,养鸭户走过了由池塘散养到规模化暖棚养殖的历程。这里的双黄鸭蛋远近闻名。芦苇荡里麻雀一跳一跳,叽叽喳喳,说着自己的语言。鸟窝里面有小鸟叽叽地叫着。村口有一块高岗,那些枯枝苇叶混合在一起,烂为丰腴的泥土。站在围田上看王家寨,水村的轮廓和倒影变得和谐。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