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观测员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葛之战的故事,中国历史故事,文明观测员,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西周时期,战争活动遵循一套严格的“军礼”制度,强调以礼为先,以礼为本,旨在追求道德和军事双重层面的胜利,而非单纯消灭敌军力量。那时的常规作战方式为三军对阵,中军先行,左、右军随后跟进。战前,郑国的大夫公子元仔细分析了周室联军的组成状况,发现周王亲自指挥的中军是精锐劲旅,战斗力强劲,而左、右两军则是由各国临时拼凑而成的联军,缺乏统一指挥和凝聚力,尤其是陈国因内乱而军心涣散,斗志低落,战斗力薄弱。基于此,公子元建议郑军在开战时应保持中军稳定,不急于出击,优先打击周左军的陈军,预料陈军会迅速溃败;随后转向右翼,击溃蔡、卫两军组成的右军,因其本身战斗力不强,加上受左军溃败的影响,必将无法有效抵抗;一旦左右两军溃败,必然严重影响中军士气,届时郑军便可集中兵力,一举击破周中军,从而赢得全面胜利。</p>
郑庄公采纳了公子元的合理分析和建议。当时作战主要依赖战车,每辆战车通常由三位甲士驾驭,七位甲士伴随作战,其余步兵则在前方冲锋陷阵。以往的作战经验表明,当诸侯联军对抗北方的游牧民族时,一旦前列步兵被突破,战车便失去了保护,无法发挥威力,因此常常战败。郑国大将高渠弥吸取教训,创新提出了改变传统战车阵型的构想,建议将战车置于阵型前端,而步兵则以五人为一组,分布于战车两侧和后方,填补战车间隙,确保步兵与战车紧密配合,形成攻守兼备的整体阵型,因其形状类似鱼鳞,故此阵型被称为“鱼丽之阵”。郑庄公展现出非凡的胆识和智慧,在这场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战役中,果断采用了这一前所未有的战术布局。</p>
战斗打响,周桓王率中军擂鼓向郑中军发起挑战,但郑中军并未正面应战。周军正在困惑之际,郑军左右军以鱼丽阵型突然杀出。战场上,郑军将领通过旗帜和鼓声指挥调度阵型,郑大夫曼伯指挥右翼首先向周室联军左翼的陈军发起猛攻。正如预测,陈军迅速溃败,逃离战场,周室联军瞬间失去左翼支撑。与此同时,郑军左翼在祭足的指挥下,对周右翼的蔡、卫两军发动攻击。蔡、卫军同样抵挡不住,甫一接触便纷纷败退,乱作一团。</p>
周桓王所率的中军在失去左右两翼支援后,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军心浮动,秩序混乱。郑庄公抓住时机,挥舞旗帜指挥郑中军加入战斗,与祭足、曼伯分别指挥的左右翼军队合力对周中军展开夹击。周中军在郑军三面攻势下,军心大乱,无法抵挡,最终大败而退。</p>
周桓王负伤撤退时,遭到郑国大将祝聃一箭射中肩膀,勉力指挥军队突围。祝聃等人建议乘胜追击,俘虏周桓王以扩大战果,但郑庄公审时度势,考虑到周天子虽已丧失实权,但仍象征着天下的共主,过度逼迫可能会引发其他诸侯的反感,让自己在政治和道德层面上处于劣势。于是他阻止祝聃,声称:“我们的目的是自卫,避免国家覆亡即可,不应用尽手段逼人于绝境,尤其对手还是天子。”</p>
战后,郑庄公为了显示对周天子的尊重,特地派大夫祭足去探望受伤的周桓王及其将领,并表达了与王室和解的愿望,以缓解两国紧张局势。周桓王复辟周室的梦想彻底破灭,面对郑国伸出的和平橄榄枝,他也只能接受葛之战的失败,与郑国握手言和。</p>
葛之战的胜利极大地提升了郑庄公的声望,使郑国霸业达到巅峰。原先与郑国敌对的宋、卫、陈等国纷纷寻求和解,并与郑国结盟,郑国由此成为当时中原地区最为强盛的诸侯国,实际扮演了诸侯霸主的角色。尽管郑国建邦较晚,基础条件并非最优,但在短短祖孙三代近百年的时间内,它竟能发展成为春秋时期的首位霸主,其在春秋初年所展现的辉煌尤为瞩目。郑军在军事上独创了严谨灵活的“鱼丽之阵”,并首次采取了先攻弱后攻强的战术策略,有力推动了古代战术的改革与发展。然而,可能由于郑庄公是最早公然挑战王权的人物,后世史学家对他的霸业评价相对较低,仅称其为“小霸”。</p>
葛之战,周王室军队遭受惨败,使得周天子残存的最后一丝威信荡然无存,标志着周王室权威的彻底衰落,“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传统从此走向终结。周王室虽然名义上仍居天子之位,但实际上已无力掌控诸侯争霸的局面,天子之位徒具虚名。各诸侯国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大国凭借实力兼并小国,欺凌弱国,这成为这一时期军事领域中最显着的特点之一。此后,齐、晋、楚、秦等大国相继崛起,开启了春秋诸侯争霸的新篇章。</p>
www.。m.</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