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东南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章,逆势屠龙朱慈烺崇祯,韭菜东南生,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好!”</p>
崇祯有点激动:“只要我儿能说动郑芝龙,父皇一定重重赏你!”</p>
登州水师一年的粮饷军需,需要白银十万两、粮食四万石,这还不算造船、募兵、盔甲火炮兵器之费用。</p>
如果朱慈烺能说动郑芝龙,把这笔军费承担下来,实乃大功一件。</p>
朱慈烺拱手道:“谢父皇,儿臣还有二件事相请。”</p>
“哦,说说看!”</p>
“虽然有了郑芝龙,但只靠登州水师还是不够,所以儿臣请调长江水师移驻天津,和登州水师互为倚角,相互支援。”</p>
大明朝现在的水上力量主要有两支,一支是郑芝龙的东南水师,另一支就是长江水师。</p>
长江水师鼎盛时战船两千艘,水兵二十万,但现在长江水师只剩区区六千人了,战船更是连400艘都不到。</p>
长江水师人数虽然不多,但苍蝇腿也是肉,在朱慈烺看来,与其放在长江上空吃朝廷的粮饷,不如调到天津,用于对付建虏或者是李自成。</p>
400艘船,如果装满士兵,一次最少能运送一万人,加上登州水师,一个波次能运送两万名士兵登陆。</p>
崇祯想了一下,点头:“可以跟朝臣们商议。”</p>
但朱慈烺知道,虽然父皇意有所动,但此事在朝堂上肯定会有争执。</p>
原因很简单,军队移驻需要钱,尤其是从南方调到北方,这六千士兵的平常消耗,算起来是一笔不小的费用。</p>
“第二,如今外有建奴,内有流贼,但我大明朝除了山海关的关宁军,京畿附近,竟然再没有一支可堪一战的精锐了,</p>
一旦建奴绕道蒙古,再行崇祯二年的旧事,兵临北京城下,我大明朝就危险了,因此儿臣以为,整顿京营已经是刻不容缓之事!”</p>
崇祯脸色微微一变,沉吟道:“你想整顿京营?”</p>
“是。如今的京营除了维持治安,竟再无其他用处,儿臣思量着,京师三大营这是生病了,必须下猛药、去沉疴,</p>
三大营在册人员一共有十二万人,不需多,只需能整编出三万精兵,纵使建奴兵临城下,我大明也丝毫不惧!”</p>
朱慈烺声音坚定。</p>
崇祯皱着眉,在几案后来回的踱步。</p>
京师三大营的那些烂事,他心里是知道的。</p>
崇祯元年的时候,他就命当时的兵部尚书李邦华整顿过,而李邦华也不负重托,占役、虚冒、卖闲、包操等京师三大营的诸多弊端,</p>
在李邦华任内几乎杜绝,营内偷奸耍滑,违背军律之辈纷纷治罪,老弱病残也都被裁汰,一时间,京营战力为之一振。</p>
但李邦华此举侵犯到了朝臣勋贵的权益,被朝臣勋贵视为死敌,正好德胜门会战中,京营在城头放炮轰到了自己人头上,</p>
言官们抓到借口群起攻击,弹劾奏折雪片般的飞来,将李邦华描述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罪人,</p>
最后,崇祯只得将李邦华罢免。</p>
李邦华离开之后,京营故态复萌,接任之人视李邦华为前车之鉴,一个个因循守旧,京营便一日一日的糜烂下来。</p>
崇祯并非不想整顿京营,崇祯四年,他抛开文官,派太监唐文征提督京营主持京营之事,但收效甚微--</p>
即使是太监也知道,整顿京营是一件得罪人的事情,李邦华罢官免职还是好的,真把那帮世袭罔替的勋贵们惹急了,说不定小命都难保。</p>
崇祯七年,崇祯干脆让司礼监掌印大太监曹化淳提督京营,曹化淳颇有干才,他吸取了李邦华的教训,没有全盘整顿京营,只是将原先的四卫营整训为新的勇卫营,</p>
任用手下知兵的太监卢九德和刘元斌为监军,并精心网罗忠诚勇敢之士,明末名将孙应元、黄得功、周遇吉,都是在这个时期加入勇卫营,并且很快就崭露头角。</p>
其后的战事里,勇卫营不负众望,无论抗清还是剿匪,都立下赫赫之功。</p>
只可惜大明朝一直处于双线作战当中,兵力并不多的勇卫营不得不一分为二。</p>
此时此刻,孙应元率一部在荆楚追剿罗汝才,</p>
黄得功率另一部在四川围追张献忠,</p>
而周遇吉被任命为山西总兵,正在山西练军。</p>
在前世的历史中,这三人都是为大明朝鞠躬尽瘁,战死沙场的忠臣勇将。</p>
崇祯一直都想再练出一支勇卫营,只可惜国库空虚,有心无力。</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