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煌煌巨著
坐望敬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54章 煌煌巨著,文豪1978林朝阳陶玉书,坐望敬亭,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面对着突然到来的小说稿,不仅编辑们惊讶,连李士非这个约稿人都陷入了茫然。</p>
这就是他约的那份稿子?《百年孤独》式的作品?</p>
李士非很想给林朝阳打个电话问问,说好三五年的,你才不到一年就写完了,你小子不会是成心糊弄我呢吧?</p>
可他看着稿子的厚度,又默默收回了这个想法。</p>
哪个作家糊弄事会写几十万的稿子?</p>
五百格稿纸这么一厚摞,根据李士非的经验,这小说少说也得六十万字。</p>
别的不提,光是这个字数,就不是一般作家能写出来的。</p>
李士非还记得年初时他跟林朝阳写信,林朝阳还说要去老家搜集资料、取材,后来又写信,他应该是五六月份才开始创作这部小说的。</p>
不到九个月的时间,写出一部六十万字的巨著,这是什么水平?</p>
李士非是编辑,同时也是个作家,他深知这其中的难度。</p>
别的不说,就是抄小说抄个六十万字,一天抄一万字,也得花上两三个月的时间啊,更何况林朝阳是从无到有构建出这样一部宏大叙事的作品来。</p>
李士非在拿到小说稿的第一时间,回想他这一年跟林朝阳的通信,对方除了跟他透露一些小说情节和人物构思之外,关于创作进度一直都没有特别强调。</p>
他此前先入为主的认为这样一部作品非得花了三五年时间不可,等收到稿子之后他才明白自己低估了林朝阳。</p>
不仅是低估了他的创作能力,更低估了他的创作效率。</p>
这样高效的创作,放眼如今的中国文坛能够与其并肩者恐怕寥寥无几。</p>
林朝阳没有提前预报,就这样把稿子发了过来,着实是给了他一个巨大的惊喜。</p>
在最初的惊讶过后,李士非直接将稿子“据为己有”,使用主编的权力先睹为快。</p>
他就想看看,林朝阳花九个月时间写出来的《百年孤独》式的作品会是个什么成色。</p>
回忆到这里,李士非脸上露出了苦笑之色,真是一个大大的惊喜啊!</p>
可林朝阳给他的惊喜还远没有结束。</p>
约稿之初,李士非是抱着“取乎其上,得乎其中”这样的想法的,但当他看完整部小说之后,李士非的想法被彻底改变。</p>
这不是“取乎其上,得乎其中”,而是实实在在的“取乎其上,得乎其上上”。</p>
朝阳啊朝阳,你可真是给了我一个天大的惊喜。</p>
李士非的眼神不由自主的放到稿件上,首页上赫然写着三个大字——《闯关东》。</p>
闯关东,这个名词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p>
从广义上来说,有史以来自山海关以内的民众出关谋生,皆可谓之“闯关东”。</p>
而从狭义上来说,指的则是从清同治年间到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关内百姓由于遭遇干旱、饥荒、战乱等灾祸到关东谋生的历史。</p>
《闯关东》小说之“闯关东”便是狭义上的闯关东。</p>
小说讲述的是清朝末年主人公朱开山一家因为战乱和灾荒,从山东老家来到了白山黑水。</p>
他们通过淘金、采参赚取了第一桶金,又与土匪、官府、同行、封建把头周旋,一次次死里逃生,终于有了自己的田园。</p>
可是当地的豪绅大户又视他们为“外来的”,经过艰难的争斗过后,朱家与当地人结成了生死弟兄。</p>
为求发展,朱开山又带领全家来到哈尔滨,不想却遭到“热河帮”商人的排挤和欺压,双方在争斗付出代价后,认识到只有同心同德才能百代兴旺。</p>
后为追随实业强国的时代浪潮,朱开山带头开办煤矿,为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和日本殖民者展开了战斗,击毙了日本军官。</p>
最终在“九·一八事变”的炮火中,朱开山一家又踏上了新的闯荡之路。</p>
小说视角宏大,时间跨度更是达到了惊人的三十年之久,描写出了一部东北白山黑水之间三十年社会变迁的雄奇史诗,这样的创作纵深和广度在当今中国文坛是极其少见的。</p>
作品在故事的设计上也是跌宕起伏、千回百转,按理说像这样一部大部头作品,小说中难免有些平铺直叙的东西。</p>
可李士非看完小说只觉得无一处不精彩、无一处不吸引人,从头到尾竟毫无累赘之感。</p>
小说的人物塑造更是一绝,朱开山、文儿他娘、朱传文、朱传武、朱传杰、鲜儿、那文有名有姓的人物个个儿活灵活现。</p>
哪怕是一笔带过的人物,如老蝙蝠、天外天等人物也具是个性鲜明,让人过目难忘。</p>
看完小说,李士非可以笃定的说,中国文学界在写人物这一块,没人能写的过林朝阳。</p>
李士非回想着小说里面的具体情节,若要归纳总结的话大概可以用三个字来形容——大、新、奇。</p>
大——是题材格局宏大、故事内容含量大、思想内涵大;</p>
新——是创作构思富有新意,至少在李士非的印象里,中国文坛还从来没有哪一部作品如何细致又丰富的讲述过那段已经快被尘封进历史书的民族迁徙史;</p>
奇——则是传奇、奇特。淘金客、戏班、排帮、土匪、散兵游勇、商海浮沉、民族斗争、国仇家恨,能在一部小说中容纳下如此丰富的元素和内容,并且让人读来津津有味,单是这份写作功力就让他这个三十年的老编辑佩服不已。</p>
题材、立意、故事、人物、内涵,文学作品当中的每一个关节都做到了超群拔类。</p>
将关外的民俗风情与广袤的白山黑水融汇到一起,刻画出的不仅是一幅斑斓多彩、苍凉悲壮的历史画卷,更是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坚韧的忍耐性,与艰苦磨难抗争到底和不屈的民族精神。</p>
想到这里,李士非心中不禁对林朝阳升起由衷的敬佩,他很难想象这样一部充满了历史底蕴和史诗气度的作品竟然是林朝阳在九个月之内写就的。</p>
当真是一部煌煌巨著啊!</p>
内心一声慨叹,李士非在纸上落笔。</p>
“这是一部扎实、丰富,既有可读性又有历史深度的长篇小说,是既有认识价值也有审美价值的好作品。</p>
1.此作体现了比较实事求是的历史观,可以说高度形象、真实地描绘了清末至抗日战争爆发前的历史环境和政治浪潮。</p>
2.此作通过朱家两代人的复杂纠葛反映清末到抗日战争爆发前这一时期东北大地的中国农村、城市的面貌,也是准确而有深度的。</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