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兔木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七十二章 德州会战-银行,回到明末当皇帝,巨兔木木,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票号这个词,对于管事来说有些生僻,他虽然也听说过,但却并没有真的见过。尤其崇祯二年之后,国家战乱频仍,中原地区几乎商贾断绝,少有的几家票号,也彻底没了影子。何苦这个时候忽然要搞什么票号,他怎么可能不迷茫。</p>
明代的金融机构主要是两种,一是钱庄,一是账局。钱庄的主营业务是银钱兑换,当然短期银票也都是他们发的。账局则是专门做高利贷的,抵押贷款可以办,小额贷款也可以办,当然利息嗷嗷的。不过这两种机构只做本地业务,概不向外发展,他们的东西出了圈就不灵了。招远的银票到登州就是废纸,登州的房产也别想在莱州借到钱,金融只有同城业务。</p>
明末都有资本主义萌芽了,这商品经济自然发展的不错,异地贸易也是繁荣昌盛。大宗的货物,可以不辞劳苦的运送过去,这大宗的钱可就不好运了。商号想自己从异地把大批的银两、铜钱运回本家,便需要雇镖局护卫,穿州过府的一点点折腾,不仅成本高、风险大,资金的回转周期也特别长,买卖直接就给耽误了。</p>
经济发展提出了需求,社会自然开始了重新分工,只是同城业务显然满足不了业务需求,能够异地存储的票号也就应运而生了。其实票号的活也简单,他们只要在各地有充足的本金应付业务,然后再自己组建护卫负责押送银钱就成了。他们不生产钱,只是钱的搬运工。</p>
但是明末的票号发展的都不很好,因为商号存储的需求量有限,票号的利润不是特别丰厚。利润有限,大户豪门就不愿意找这个麻烦了,小门小户想干又没有本金,自然只能干瞪眼。百十年的发展过后,大明的土地上,也就只有那么几家票号惨淡经营。崇祯年间天下大乱之后,这仅有的几家也彻底完蛋了。毕竟李自成不给任何豪门的面子,也不太在意维护商路什么的,只要给他们遇见,谁也跑不了,哪个吃多了才干票号的买卖。</p>
按照原本历史的轨迹,票号要到大清咸丰、同治年间,才会由山西人发展起来。那时候太平天国占据了南*京周边地区,南方的税赋无法运抵北京,山西票号接过了这个光荣的任务,一举解决了问题,也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票号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便是因为存钱的太少,自身的业务量不够,能帮着运税赋,这业务量一下子就上来了。不过最后随着大清的灭亡,票号也一起消亡了,他们失去了最重要的支柱,自然灭绝的比恐龙都干净。</p>
“皇兄给我的军饷,我就不去领了,直接由内兄帮我领取了便是,然后再由票号运到山东。钱粮到了山东也不必给我,在内兄的票号里存着就是,票号遍及信藩各县,则官府随时取用,也就便捷了!”何苦没有大批量的税赋需要从南方运来,但是他有军饷,而且他辖区内的金融往来量也是不小。</p>
“殿下厚赐,小人代家主叩谢了!”管事的一听便乐开了花,代理军需可就等于是把信藩的钱袋子交到了王家的手里了,这个回报可是太大了。</p>
管事千恩万谢的离开了青州,然后便飞奔回了南*京,把这个天大的喜讯送到了王钊德的面前。何苦的办事效率素来是高,这次也不例外,管事回去没几天,何苦申请粮饷由王家代领的奏疏也送到了南*京。姜曰广、高弘图等一批东林党对这事颇有微词,但朱由崧一力赞成,这么干也的确能省了朝廷不少麻烦,纠结了一下便有了成议,朱由崧的旨意也就传达了下去。</p>
解送粮饷是个辛苦活,但是文官们也能从中获得巨额的红利,简简单单的一句漂没,便能捞到无数的好处。毛文龙、祖大寿等一线的将领,可是没少吃这方面的亏,从来没拿到过足额的粮饷。南*京的文官们当然也想从何苦身上刮一笔下来,可是朱由崧太过宠爱何苦,何苦又是个锱铢必较的家伙儿,这事操作的难度也挺大。而且何苦现在是真正的藩王,真耍起武夫那一套,文官们也搞不定他,所以几经权衡,东林党还是决定卖朱由崧一个面子,不去捅何苦这个马蜂窝了。</p>
旨意传下来,王家整个都沸腾了,何苦虽然只是让王家带领粮饷,并分理信藩辖地的财务往来,实际能赚取的手续费有限,但其中的隐性红利可太大了。何苦经常打仗,粮饷消耗的都快一些,但毕竟不是一次把钱全都提走,还是会有大笔资金停留在王家账面上的。这寄存的大笔资金,王家可是能干不少事,拿去放贷都能赚翻了。</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