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老哥,咱可不能耍赖
行者寒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45章 老哥,咱可不能耍赖,明末:糟糕,我被东林党包围了,行者寒寒,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些年来,大明北方可谓是多灾多难。</p>
崇祯元年的时候就不说了,陕西赤地千里,闹起了流寇。</p>
而后是山西大旱,紧接着就是蝗灾。</p>
如今陕西、山西的流寇倒是没什么动静了,这主要有两个原因。</p>
一者,卢象升一直镇守着山西,二者孙传庭、洪承畴一直镇守着陕西,这哥儿仨,都‘还算能打’。</p>
二者,这两个省闹灾闹了十年,能死的都死的差不多了。</p>
自打几年前,旱情的重点就已经转移到了河南、山东,尤其是河南。</p>
旱灾、蝗灾一块来,听说中部几个地方还闹起了鼠疫。</p>
得亏是李自成、张献忠都奔向了四川,倘若真拐个弯儿去河南溜达一趟,张世康才算是真要骂娘了。</p>
他本就知道这段历史里,底层百姓过的困苦,再加上亲力亲为,对大明的现状自然了解的更多。</p>
所以一听崇祯老哥感叹民生多艰,他就想笑。</p>
你以为你知道了真相,然而你只是看到了冰山一角。</p>
“世康啊,我知道你早已见怪不怪,我就是心里头难受。”崇祯皇帝声音低沉。</p>
他此时突然有点理解张世康之前的话,百姓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他们只在快饿死的时候,才出于生存本能去造反。</p>
倘若自己到了那个地步,有个人说跟着他,能吃饱饭,自己又会如何选择呢?</p>
天下尽是如此,他突然反倒不那么憎恨李自成那些贼首了。</p>
倘若他能让天下人吃饱饭,谁又愿意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去造反呢?</p>
“老哥啊,你也别太难受,难受也没啥卵用。</p>
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咱们一步一步来。</p>
先把建奴赶出去,而后再想办法处置流寇,当然,最大的问题还是那群东林党。</p>
搞定了这群人,想来做其他事就少了那许多阻碍。</p>
到时候,咱们想法子推广那些高产作物,相信用不了几年,老百姓不说富足,起码隔三差五能吃上顿饱饭。”</p>
张世康不忍崇祯老哥如此颓丧,便安慰道。</p>
说起来也不怪这老哥心态差,实在是这么多年,这老哥听到的就没几个好消息。</p>
不是这儿闹流寇,就是那儿闹灾荒,时不时建奴还要入关打秋风。</p>
莫说是这老哥,就是自己也早就绷不住了。</p>
“高产作物,能有多高产?”崇祯皇帝问道。</p>
“其实也没多高产,土豆亩产,怎么滴也有个千把斤吧,至于那玉蜀黍和番薯,产量也差不离。</p>
主要是这玩意儿不怎么挑地,尤其能抵抗干旱。”张世康想了想道。</p>
土豆这玩意儿,在现代轻轻松松亩产四五千斤,但张世康知道,后世的土豆都是经过多番改良的。</p>
现在这年月,产量肯定没有那么夸张,但即便如此,肯定也比小麦和稻米要高不少。</p>
这时候,正常光景,北方小麦产量不过两石,也就是两百多斤不到三百斤的样子。</p>
稻米好点,风调雨顺能有个三四百斤,但也不会再高了。</p>
说到土豆玉米和番薯,张世康就想起康麻子和十全老头儿来。</p>
后世将所谓的康乾盛世吹上了天,其实哪有那么夸张,一来他们入关四处搞图杀,光是人口就损失了上千万。</p>
二来经过一百年,土豆玉米番薯这三种作物也得到了推广,老百姓能吃上土豆红薯,可不就成了所谓盛世了。</p>
但他还是低估了崇祯皇帝对高产的看法。</p>
“竟有如此高产的作物,世康你怎么不早说?”崇祯皇帝略带埋怨的口吻道。</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