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秀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七十章 ?大发现啊!!,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俊秀才,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说起了老百姓的期望,江南倒是真有很大的一个期盼。”巩渊说道“已经有很多老百姓向我们《江南日报》记者反映,他们很需要便宜的蜂窝煤了!特别是听说帝京府周围才两文钱一个蜂窝煤,他们很是羡慕呀!
明明我们为全天下的人做了那么多的事情,结果连京畿地区、湖北湖南、四川这些地方都能用上便宜的蜂窝煤了,我们却还是得忍受高价,这样多难受呀!”
目前的蜂窝煤是从京城的两个蜂窝煤工坊,通过漕运运送到江南来的。
是由柳铭淇的舅舅徐家两兄弟来经营的。
因为体积太大,运输费用暴涨,单价太便宜,而且价值偏低,所以大致上挣不了什么钱。
饶是如此,在京城两文一个的蜂窝煤,在江南的终端价格都卖到了最高五文一个。
也就是富裕人家喜欢用,毕竟比柴火方便许多。
穷人是舍不得用的,哪怕是去年冬天比较冷,许多人还是尽量凭借着一身正气硬扛。
倘若是两文钱一个,应该是有很多人愿意在冬天用。
毕竟江南这个环境的话,冬天湿冷,比北方还多了一种湿,难受得很。
有了蜂窝煤来烘烤,去除房间里面的湿气,绝对是一个好事儿。
因此老百姓们在跟《江南日报》的记者就吐槽了这事儿。
“记者”这个名字是柳铭淇给取的,用意是“记录听闻事件的人”,倒是古今意思一样。
记者是报纸非常重要的一环。
他们搜集来的各种小故事、市井生活、民间八卦等等,很大程度上是如今《江南日报》畅销江南的城镇乡村的重要原因。
固然许多读书人觉得这些毫无文化含量,可事实证明翔宇先生说得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东西,你不喜欢,你算老几?
《江南日报》一天比一天得畅销和影响大。
只不过……
咳咳,这里说的畅销,是一天能发行到三万多份没错,可每一份的价格不过是一个铜板。
没错。
就是只有一个铜板,连印刷费用都挣不回来,更别说一众人员的各种开支了。
巩渊以前还觉得自己可以为了理想倾家荡产,做一个洒脱的少年郎。
结果发现他是想多了。
幸好有圣人这种冤大头撑着,不然办什么报纸啊,直接拿个碗去乞讨吧。
“今年就会在江南设立一到两个蜂窝煤工坊,到了冬天应该可以用了。”柳铭淇回答得干净利落。
“真的呀?”
巩渊也就是顺口一说,没想到柳铭淇居然有了实际的计划。
“嗯,陆陆续续的全国各地都会有。”柳铭淇说道,“老百姓们说得对,这些基本的生活物资,必须要保证,不然我柳家掌管这个天下,还有人愿意拥护吗?”
对于柳铭淇所说的,无论是有点桀骜不驯的巩渊,还是老道内敛的戴飞英,都没有反驳的意思。
史书上记载得清清楚楚,前朝是怎么横征暴敛的,哪怕是这富饶的江南,也被他们逼得尸横遍野,千里哭泣。
大康太祖定鼎以来,江南有了肉眼可见的变化,大量的人口涌入。
农民们重新开始了在江南地带的耕种,各种手工业制品作坊也积极的开动,商人们也积极的开始了和海外的商贸,几十年来,不但已经恢复了活力,而且远超百年以前。
这些年江南输出了太多的资源,他们虽然怨声载道可却没有怨恨,最关键原因在于,大康朝廷拿这些物资不是为了自己享受,而是为了救人。
人心都是肉长的。
拿我的东西去吃喝玩乐,我不能忍。
但是拿我的东西去救人,好像似乎也没有那么的难受。
当然了,这里面也要有个度。
倘若让江南的民生下降得太厉害,他们还是会很不满意的。
这就归功于刘仁怀最近七八年的努力,江南民众即便是看在刘仁怀的面子上,也能忍受。
以前就知道刘仁怀在江南得人心,没想到来到了江南,却晓得他的威望是出奇的高。
这便让柳铭淇对几天之后去杭州的旅程,有了更高的期待。
刘仁怀越是强悍,越是能干事儿,这不就代表着大康江山越是稳固吗?
柳铭淇现在说的话,也不是什么场面话。
没有任何人比他更加清楚,这个天下稳定需要的是什么东西了。
粮食!
粮食!!
粮食!!!
只要老百姓能吃饱,天塌下来他们都不会管。
至少在正常情况下是这样的。
倘若遇到了尼禄这样的疯子,他在我中原唯一的下场,就是直接被暴怒的民众拖出去点天灯。
蛮横?
你再蛮横,比得过董太师吗?
烧罗马城能跟烧洛阳城一样么?
好吧,扯远了。
红薯可以帮助本来就勉强可以温饱的民众,吃饱肚子。
而吃饱肚子之后的幸福感,来源于温暖。
蜂窝煤就能在冬天给予人们这种温暖。
在寒冷的季节,燃上一个蜂窝煤,屋子里热气腾腾,感受不到寂寞空虚冷,民众们就能感受到幸福。
因此即便是皇帝不说,柳铭淇都准备在未来的两三年时间里,好好的推广一下蜂窝煤。
有了景和帝和朝廷的支持,任何的困难都不是困难。
唯一让柳铭淇觉得头疼的是,利润太高了怎么办?
现在三个地方的四个工坊,都已经达到了每月纯利润超一百万两银子了,要是全天下建四十个工坊,一个月岂不是有一千万两银子!?
任何一个世界,可不仅仅只有胡润榜单才叫做杀猪榜的啊!
成为一个超级富豪挺不错,但你成为了世界首富,放在哪个地方都不好。
……
少年在这边东想西想,便听到前面一阵喧哗,有几个人正在那里拉扯叫嚷。
他们此时是在码头旁边,距离码头大约几百米左右。
这里有大大小小的自然形成的临时集市,可以买卖一些东西。
许多船只在临走之前,还会来这里临时采购一点物资,算是最后的加码。
刚才柳铭淇便听戴飞英说过,江南的这些针对海贸的集市,是坚决杜绝有任何假冒伪劣产品出现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