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思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97章:大权在手,天下我有,大隋主沉浮,碧海思云,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divid="tet_c">杨集向来信奉「身在其位必尽其责、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即便身在其位,他在凉州的很多时候,都把政务甩丢出去。现在到了西京,杨集更是没有把虚化了的尚书令放在心上、也没有参与早朝的觉悟。然而翌日一大早,又被杨广派人叫去听政了。
在没有战事的时期,早朝一般以商议国家政务为主,自也没有杨集什么事情,他只是坐在皇族那个阶梯旁听,听着君臣说大隋最近的局势动向。
今天的第一个议题仍然是以粮食为主。粮食一日不可或缺,向来是国家第一战略物资,而朝廷储备粮食,就是为了防止突发意外,例如突发战事、突发灾难都需要用上粮食,而且需求的数量向来不低。
「北方各郡纷纷报灾,今年预计少收多少赋税?」杨广目光望向苏威,苏威是尚书省左仆射,兼管吏、民、礼三部,与民生相关的事务都归他管。
苏威昨天晚上和民部尚书在尚书省奋战了一夜,统计北方的粮食数据,此时双眼都是红的,听到杨广询问,立刻出列行礼道:「启禀圣人,据老臣与民部官员审核,北方受灾诸郡至少比去年少收七成,臣请朝廷减免受灾诸郡赋税,再由内帑拨付三百万贯钱,用以以工代赈,帮助百姓度过难关,等到丰年再由民部偿还内帑。」
皇族也有遍布天下的庞大家业,而内帑就是皇族的私财和私产,与民部有着本质的区别,照苏威的意思来说,就是现在的北方受灾严重,国库的钱财要备战、要防止其他突发事件,这笔准备用来以工代赈的钱,先由内帑出,等到国库有钱了,再归还皇族。
简而言之,苏威就是打算挪用「私人」钱财为公用;这种说法在朝臣眼中是一件理所当然的逻辑,毕竟天下都是你们杨家的,现在你们的子民受灾了,你们必须掏钱帮百姓度过难关。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归宗正寺掌管的内帑的确是蛮有钱的,说是富得流油亦不为过;当年杨广平定南陈归来,杨坚就从内帑拿出三百万匹绸缎赏赐大军,而后逢年过节,杨坚都会从内帑拿出大量钱财赏赐百官和士兵。
杨广在平定杨谅叛乱以后,抄了不少通敌、从贼官员的家,而后的军改,又抄了不少的吃空额军官的家,不过这两笔巨资倒是被他充入国库了,并且专门用来安置被淘汰的老弱士兵、组建骁果军。可是政律司今年抄了万多名不法虚官的家,从中得到的财富全部让杨广充入内帑了,而这笔钱较之军改没收所得,只多不少。
这一幕幕自然落入朝臣眼中,这也促使朝臣对内帑眼馋不已,几次三番要求杨广把这笔钱拿出来。
「自骁果军成立以来,十万将士的钱粮军饷由内帑出了一半,此外又赈济很多灾民,内帑现在也没有多少钱了,还是从国库支取吧!」杨广非但不是一毛不拔的皇帝,反而十分大方大气,而且那笔被他收入内帑的赃款,实际是国库补偿给内帑的钱,只因朝廷在监察州州治建立起来的十三所大学、以及全国各县所建立的县学,都是用内帑的钱来垫付;此外,杨广还捐了一大笔给皇家女子基金会,让皇后和乐平公主为首的皇家女子购买粮食赈济并州灾民。
然而内帑堪称是一个王朝最后的财力和实力,也是关键时刻的救命稻草;当初军改发生大乱之时,朝廷之所以能够平息京兵之怒,靠的就是能够第一时间出库的内帑钱粮;正是因为此事,杨广现在对内帑看得极重,不到万不得己,他绝对不会动用这笔钱。
可是这些朝官异常狡猾女干诈,在国库明明有钱的情况下,老是打着内帑的主意,一个二个都恨不得把内帑给掏空似的,杨广现在可不答应了。
听了杨广的话,杨集暗自点头,据他所知,史上的杨广就是因为太过急功近利,听信了朝臣们的忽悠,竟然把内帑全都倒腾去当军资了,等到河北大地闹旱灾、河南三十多郡
暴发洪涝时,他手上无钱无粮可用。
虽然国库和几大粮仓有钱有粮,可是在那天下动荡的年代里,朝官和地方官人心各异、心怀鬼胎,他们恨不得天下大乱、恨不得为「利益代言人」创造战机,又怎么可能如杨广之所愿?又怎么可能用心去赈灾?也正是因为大多数官员故意放纵、故意拖沓,使得灾民越来越来、叛乱越剿越多。
要是内帑当时有钱有粮,并不走朝廷程序,直接投入到到赈灾当中,那么办事效率绝非是那么拖沓、局势也不至于糜烂得无法收拾。而现在的杨广,看起来高端了不少,至少他没有被忽悠得公私不分,更没有心急火燎、急匆匆的拿内帑去用。
「老臣遵命!」苏威闻言,只好拱手道:「数日前,蔡王从江都来信,称是扬州今年大丰收,为了防止谷贱伤农,建议朝廷出钱买粮,这笔钱要是又何处出?」
「苏相国,国库什么时候穷到这个地步了?什么时候穷到连三百万贯钱都拿不出来了?难道朝廷没有内帑就办不成事了?」杨广听得不耐烦了,他目光冷冷的注视着苏威,沉声说道:「朕也看了蔡王的奏疏,南方的米粮由他负责收购,但是钱,朝廷必须及时给他送去。」
「喏!」苏威不再说话了。
「圣人!」右仆射高颎出列,行礼道:「南方自从开皇十三年以来,连年丰收,各郡县、乡、里义仓仓廪俱丰实,粮食堆积如山。据老臣所知,各地百姓为了陈放义仓粮,都在广建义仓。然而南方多雨、百姓所建义仓又达到防雨、防霉标准不佳,因而义仓之粮不能久放,既然如此,何不以官府的名义将南方义仓之粮买来北方官仓?」
义仓就是民众自己储备粮食的地方,相当是地方百姓平时储粮备荒备灾的粮食基金会,百姓们每年秋收之后都要缴纳义仓粮,待到灾荒时再拿出来赈灾。
这种民间建立起来的义仓,一般都当地里正和百姓们自己管理,但是郡县官员平时有监督的权力和义务,到了开仓放粮之时,郡县官员则是要在旁边监督,以防里正弄虚作假、贪没百姓之粮。
因为义仓粮是百姓自己的粮食,所以高颎才用了一个「买」字,而不是征收。
苏威沉吟半晌,说道:「高相国此法可行是可行,这样一来,既能解决北方缺粮问题、解决南方百姓有粮无仓的窘境,同时也使义仓之粮得到翻新。但是百姓食粮所得钱财又如何分配呢?是由里正保管,还是分给百姓?」
「既然是百姓的粮食,卖粮的钱财自然要分到百姓手中。百姓得到了钱,来年存粮的热情必将大为高涨;而南方官员也不用一家一户去收购,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高颎停顿了一下,又说道:「当然更重要的是,这是对南方各郡县官员一次非常好的摸底,要是哪个地方的义仓粮食数量与账薄不符,那么这个地方的官员就有问题。」
「圣人,臣赞同高相国的建议!」裴矩曾经在地方为官多年,对地方官员情况深为了解,他也出列奏道:「然而每次开仓放粮都会发生贪没事件,而他们贪没的手段往往是地方耆老、里正和负责监督的官员联手欺上瞒下,若是分发体积小的钱,只怕贪没事件更为严重,因此售粮和分钱之时,谒者台巡查官员必须在场监督,以防贪污事件发生。」
「此法可行!」杨广点了点头,又问道:「南方官仓的粮食呢,这个又怎么处理?」
在农业为本年代里,如果天下没有发生粮食危机,即便有再多的理由,那些野心家也很难颠覆一个大统一的政权,所以粮食向来是任命一个王朝最为重视的稳定国基的根本。
可是大隋王朝幅员广阔,再加上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等等问题,使得坐守九重宫阙之内的皇帝很难及时掌握各地的粮食生产、消耗和库存情况。因此朝廷便设计出
了一整套的粮食库存审计机制和账实核查办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