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火烧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章 鲢鱼,娱乐玩童,金色火烧云,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最佳新人奖归属揭晓之后,接下来颁发的奖项就是最佳男女配角的奖项了,这两个奖项《凌云志》剧组都获得了提名。
获得最佳女配角提名的是剧中饰演“清瑶”的苏承影,这还是她从业以来第一次获得表演类的奖项提名。不过她和叶嘉颖的问题差不多,因为这部剧是一部男人戏,女主角的角色戏份长度和出彩程度都很有限,她这个女配角的角色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苏承影能够获得提名已经是很难得了,虽然获奖的希望非常渺茫,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提名就已经是一种莫大的肯定了。
现年二十六岁的苏承影凭借着出色的外貌、科班的出身以及母校师门在圈内的人脉资源照顾,已经在多部电视剧中担任过女一号。作为新生代中颇有名气的几个花旦之一,她不缺名气,也不缺关注度,缺少的只是在演技专业上的肯定。这次她能以“清瑶”这么一个戏份并不太多也并不怎么出彩的角色拿到最佳女配的提名,不管最后有没有最终获奖,在行业内也是很好的证明了自己的演技了。
有了拿奖希望渺茫的自觉,同时也自认已经达到自己接演这个角色目的的苏承影对于自己落选最佳女配角奖也就没有多少失落的感觉。她心态很好的为获奖者送上掌声,并且期待起紧随其后的最佳男配角的奖项来。
《凌云志》中两位主要男性角色“文隽”和“祁王”在剧中的分量都非常重。一般来说,这剧应该可以算得上是“双男主”的一部剧集了。但是为了避免同室操戈的情况出现,制片方还是强行在两人中分出了主角和配角。为饰演“文隽”的陈枫报名男主角,为饰演“祁王”的黄实报名男配角,并且如愿的双双获得了提名。
虽然同样是以配角奖项获得提名,但是黄实和苏承影、叶嘉颖的情况差不多是反了过来。黄实的角色戏份和出彩程度都已经不输于男主角太多,甚至远远超过了女主角,拿奖的几率也比苏承影和叶嘉颖大了许多。
当颁奖嘉宾宣布获得最佳男配角奖的名字正是《凌云志》中饰演“祁王”的黄实时,《凌云志》剧组团队方阵再次爆发出一阵欢呼声。
伴着全场的掌声和欢呼声,身材高大威猛、长相也非常帅气的黄实脚步沉稳的走上了舞台。从颁奖嘉宾手中接过奖杯之后,黄实先是兴奋的拿着奖杯向上举了举,这才走到话筒前发言。
“做演员十多年了,终于能够站到这里。”与其他领奖人张嘴就说谢谢不同,黄实接过奖杯后首先发起来了感慨,接着笑着调侃起自己:“我演戏这么些年,各种角色都演了不少,最佳男主角提名了三次,一次都没有获奖。这最佳男配角我还是第一次获得提名,想不到第一次就能拿奖,我想我以后是不是都该演配角去了。”
“好!”
“不要!”
台下响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喊声,但是不管喊什么的,都是送上了掌声与笑声。
“咳~”黄实清了清嗓子,待台下声音稍歇,这才继续道:“能拿到这个奖,要感谢的人很多。观众,剧组,评委,家人,朋友,等等等等,我就不一一报名字了,总之感谢大家。”说着,黄实躬身鞠了一躬。
“在这里我就单单说一下最特别的一个人。”黄实没有如大家所料那样结束发言,而是接着道:“刚才嘉颖姐念了肖遥的获奖感言,说感谢剧组里的人包容他的“胡作非为”。作为剧组里最大的受害人之一,碗里的菜被抢走,突然身后冒出个人影出来被吓一跳这些我都有经历过。刚开始的时候,我的确是以为这家伙是胡闹,也是抱着种包容的心态来对待他的。想看看他这么学“承影”能学上几天。”
黄实抿了抿嘴唇,呼了口气道:“可是十天,二十天,一个多月过去了,他依然是处于“承影”的状态中。无论是走路,吃饭,休息,说话都是一副活生生“承影”的样子,这个时候我才发觉他对这个角色有多么的投入。那时我对他可就不是包容,而是有些佩服了。”
“一个十几岁,第一次演戏的孩子能做到这样。我这个做演员十多年,演过的角色我自己都数不过来的人见了,又有什么理由不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角色中去。我们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说法:说是一个好的对手,是可以激发出自己的潜能的。
我和他的对手戏虽然非常少,但是剧组里有这么一个家伙的存在,不拍戏的时候每一次看到他都对我是一种刺激。他在剧组待了两个多月,我也被他刺激了两个多月。这么一路被他刺激着过来,我就这么被他刺激到了这里,拿到了这个。”黄实再次举了举手上的奖杯,笑着道:“所以,我就原谅你对我的“胡作非为”了。”
黄实再次鞠躬,这次是发言结束了,转身与嘉宾一起走回了后台。
台下再次响起掌声。肖遥曾经在《涛涛不绝》中和陈涛说起过自己在剧组里是怎么演戏的,也提到过代入角色,以“承影”的心态从别人碗里抢菜吃、去整蛊人之类的事情。那时候也就是他自己说说而已,观众并没有多大的感觉。这时再从黄实的口中听到这类事情,大家才知道他做的这些对身边人都有着不小的影响。
《凌云志》本次演员们的演技集体大爆发,获得了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和最佳新人全部五个表演类的奖项提名,难道都和肖遥这貌似疯狂的举动有着一定的关系?想到这点,大家心中不约而同的想到了那个著名的“鲶鱼效应”理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