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三十三章:幕府议事,回到南明当王爷,鱼窝,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闽王,属下以为,可以照会江南粮商看看能不能把粮价压下去。”张煌言思忖片刻,上前说道。
“这倒是个法子,只是这些粮商现在囤货居奇,着实可恶。”
“并非所有粮商都在囤货居奇,只要能将粮价压下去,让这些粮商无利可图,粮价自然就能够压下去。”张煌言说道。
“是个好法子,张煌言,你且去照会江南各大粮商,让他们到南京一晤。”朱琳泽对张煌言说完,又对沈涟说道,“明日在报纸上发布消息竹堑已有五十万石稻米装船启航,正运往南京。”
“可是竹堑没有五十万石粮食”沈涟惊道。
“本王说有,就有,你只管登报便是,当务之急是要先稳住南京城的民心。”朱琳泽说道。
言毕,朱琳泽让殿内诸幕僚先行散去,只留下陆闻达。
朱琳泽敲了敲桌子上的南京户籍籍册问陆闻达道“南京的户籍籍册是时候重造了,吏学堂开办已一年有余,堪用的吏员有多少人?”
早先垦荒竹堑之时朱琳泽就苦于吏员不足,让陆闻达开设学堂专门培训吏员,为后续的垦荒提供足够的吏员。
垦荒崖州如此顺利,除了朱琳泽人力、财力、物力、军力雄厚之外,充足的人才储备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徐佑前去崖州,带走的可是一整套成熟的管理班子和竹堑先进的管理的经验。
日后清丈田亩,朱琳泽也需要用到这些吏员。
大明朝的官除了西南土司之外,多数都是流官,但是吏很多可都是世代相传的衣钵。这些吏往好听了说是吏,往难听了说就是地方恶霸。
明初征粮实行的是粮长制,粮长制崩坏之后,负责征收赋税的还是地方底层的官吏。
就算是洪武朝粮长制运行比较良好,但粮长仅仅只有征粮、运粮之权,划分征粮区域还是由地方的官吏具体负责。说到底还是离不开吏,说白了就是基层公务员。
“本来有三百七十三人,但徐佑去崖州带了五十人,羊山军港、南沙岛、济州岛三地又差遣了三十人,目下能用的只有二百九十三人了。”陆闻达对自个儿培训出来的吏员如数家珍,他也猜出了朱琳泽的意图,“王爷是想重造南京户籍籍册?”
“难不成还要用万历年间的籍册征税不成?”朱琳泽没好气道,“户口乃是征收赋税之凭据,南京城的户口必须摸清楚,南京城的户口都摸不清楚,就更不用说附近的州府了。”
朱琳泽从桌底下抽出南京城的地图在桌面上摊平,拿起一旁的炭笔和木尺,仔细将街道划片分区。
“将这两百九十三个吏员分组,给各家各户登记造册,并在门上钉门牌。”朱琳泽说道,“每组吏员都会抽调一个排的闽王军襄助,登记核验无误,男丁给粮三升,妇人、老人给粮二升,孩童给粮一升。若有瞒报、不报者严惩不贷!”
“若是有闽王军襄助,此事不难办,就是南京这么多人,要完成登籍造册,需要些时日。”陆闻达点点头说道,“只是是以户部的名义去做这件事还是闽王府的名义去做?”
陆闻达对此没有异议,他也想让这些吏员有个锻炼的机会,南京无疑就是锻炼他们的好地方。只是南京毕竟不是竹堑、也不是崖州,在陆闻达看来以闽王府的名义去给南京百姓登籍造册似乎有些不妥。
“当然是以户部的名义去办。”朱琳泽说道,“籍册造完,户部那边给一份,闽王府这边留一份。尽早完成,南京的籍册造完,明年还要清丈田亩,重新登记南直隶各府的人口。”
“要是清丈整个南直隶的田亩,这些吏员肯定不够。”陆闻达皱眉道。
这些吏员在竹堑之时也曾下田清丈刚刚垦辟的田亩,有清丈田亩的经验。不过清丈田亩不比在南京造户口本,需要漫山遍野走动,还需要和当地官吏打交道,施行起来的难度远比在南京造户口本要大。
“应天府、镇江府、常州府、苏州府、松江府此五府先行清丈。”朱琳泽对陆闻达说道,“此五府弘光元年必须完成清丈工作,弘光二年再清丈南直隶其他未清丈的州府,如果来得及,就把浙北的几个州府一同清丈了。”
<sript><sript>
<sript><sript>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