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三十六章:拿手绝活,回到南明当王爷,鱼窝,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sript><sript>
“外地粮商压低了粮价?多低?”
朱琳泽对店小伙口中的低粮价感到好奇,南京城的粮价居高不下,就算外地粮商压低粮价,又能压到多低?
“寻常的稻谷本地粮商要五两一石,外地粮商只买四两一二钱,同样的粮食,便宜了将近一两银子。”
店小伙非常利索地报出了价格,市井中的升斗小民最关心的无非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对米价他自然不陌生。
四两多的一石的稻谷还能说便宜,南京城的物价已经到了离谱的程度。
朱琳泽起身想要到外头看看外面的情况,袁继咸心知这顿饭是吃不成了,便让随从去结账。
“一共九钱三分银。”店小伙报了价。
“这么贵?”袁继咸质问道,他拢共就点了三只不大的烤鸭,算下来一只烤鸭要合三钱一分白银,“你这店莫不是黑店?南京城的鸭子,我也吃过好几回,往常一只烤鸭也不过两钱银子。”
袁继咸等人都是穿便服,店小伙不知三人的身份。不过店小伙也不是没有眼力劲的人,这几位爷都带着贴身扈从,想来身份也不简单。
面对袁继咸的质问,店小伙依旧是一副和颜悦色的表情,耐心地解释道“这位客官有所不知,目下南京城物价腾贵,粮食都要五两银子才能买到一石,更何况是这鸭子。”
袁继咸也不是不讲理的人,转念一想确实是这个理,便使了个眼色让随从付钱。
那随从掏出一块约莫一两重的碎银子,店小伙点头哈腰,将那随从请到账房处。
管账的是一个六十多岁,半头白发,精神矍铄的小老头。小老头拿出专门剪银子的剪子、专门给银子称重的戥子以及搜集银屑的蜡块。
来到这个时空这么久,朱琳泽还没见识过当世之人到底是怎么碎银子结账,因此来了兴趣,便凑过来看个究竟。
“九钱三分银子,老师傅能分毫不差地从这块碎银子上剪下来?”
银子金贵,三只烤鸭九钱三分银子袁继咸这个总督都嫌贵。切二斤熟牛肉打几壶小酒就往桌子上豪爽地拍几两碎银子结账纯属伞兵行为。多拍几次,一亩田就拍出来了。
当世之人小额结算一般用铜钱,铜钱和银子的汇率大概是一千文铜钱换一两银子。
不过实际情况很复杂,铜钱的质量,银子的成色,市场的变化都能影响铜钱和银子兑换比率,因而一两银子实际上能兑换多少文铜钱很难说。
要是吃一碗面,几文钱用铜钱结算倒是很方便,不过大几钱银子的结算就麻烦了。明季乱世之秋,背着几百上千枚铜钱在身上沉重不说,还遭贼人惦记。还不如带碎银子来的方便。
至于纸钞,大明朝也有,只是这种信用货币太过超前,明朝的统治者还没琢磨透其中的规律,玩不转纸币。从朱元璋开始就不考虑贵金属储备滥发宝钞,导致宝钞最后变得一文不值,连擦屁股都嫌硌菊花。
明朝,尤其是明末的货币制度非常混乱。不过从官方到民间都认可铜钱和白银。至于黄金,这玩意数量太过稀少,朱琳泽到现在连一百万两黄金都没凑到,更不用说寻常人家了。
“这位官人,小老儿是靠这手艺吃饭的,莫要说这九钱三分,就算九钱三分三厘,小老儿这一剪子下去,定然能保证分毫不差,不用下第二剪。”
吃饭的手艺被人质疑,这让管账的小老头心下不悦,想要证明自己的手艺。
一分的重量是什么概念,就是连三分之一克都不到,更不用说计量单位更小的厘了。
朱琳泽倒也来劲了,问亲随要来了一粒碎银子,放在桌子上说道“老师傅这一剪子下去若能分毫不差剪出九钱三分三厘,这块碎银子权当奉送。”
管账的小老头拿起桌子上碎银子在手中掂了掂,放回桌上,看向朱琳泽的眼神充满了不相信的神色“此话当真?这银子成色上佳,二两十一钱,足够买外头的一石米了。”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朱琳泽笑道,好奇是人类的天性,他今天还就想见识见识这个小老头的拿手绝活。
“这位官人的银子,小老儿拿定了!”管账的小老头信心满满。
方才伺候他们的店小伙也忍不住说道“这位公子,你这块碎银子怕是难保,这老师傅绰号杨一剪,我来店这么多年,从未见过他剪银子下第二剪的。”
“无妨。”
朱琳泽示意那小老头开剪。
管账的小老头,拿起袁继咸随从的碎银子,在手中掂量一番,旋即从碎银子上剪下一块,放在戥子上,在众目睽睽之下称了起来。
“九钱三分三厘,一厘不差,官人若是不行,怀疑戥子有假,可让人换戥子来称一称。”管账的小老头将戥子凑到朱琳泽面前,生怕朱琳泽看不清楚。
朱琳泽看倒是看清楚,但他看不明白戥子杆上的刻度,便让几个随从凑上来看仔细了。
几个随从以及陆闻达看完都表示没问题,确实是九钱三分三厘。
朱琳泽不禁啧声称奇,古人的手艺和智慧不容小觑啊。一个戥子居然能称这么出这么轻的重量。
“官人这银子,小老儿可就笑纳了。”称完银子,管账的小老头便将手伸向碎银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