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渡清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七百七十二章 抄没数亿两黄金回国(三合一),穿越明朝当暴君,枫渡清江,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堵胤锡这时候颇有远见卓识地向朱由校陈词道。
朱由校听后很是赞同“朝廷不能放弃每一个国人,要每一个国人都成为有用的人,而且技术精湛的工匠足够多,将也是我大明中央朝廷可以持续制霸全球的基础,你们内阁和学部到时候议一议,要如何大力开办职业教育!”
“遵旨!”
“还有要建言的吗?”
朱由校继续问道。
“有!”
张同敞这时候起身回了一句,且道“臣认为,当进一步改革货币制度,既然我大明已有这么多黄金,完全具备发行纸钞的条件,而可以改银币为纸钞!”
朱由校即位后就让翰林院和资政院这些社科机构研究过大明初期所发行宝钞被弃置不用的原因,且还让毕自严这些职业搞钱法的人仔细研究过纸钞将来是不是必要重新问世。
到现在因为大明大宗交易越来越多,印刷术也提高了不少,另外金融理论知识也日新月异的在提升,也有越来越多的金融专才开始认识到纸钞在于国于民方面的好处。
所以,无论是民间还是朝堂,开始渐有呼吁把银币改成朝廷根据经济情况发行纸钞的声音。
如今张同敞提出来这个也不算例外。
而且张同敞还说道“除此之外,臣认为还当想办法将发行的纸钞定为全球货币,全球各藩国与中央朝廷、以及各藩国与各藩国之间的贸易,即国际贸易,当用大明中央朝廷发行的纸钞进行交易,这样中央朝廷可以通过对纸钞的控制而控制全球经济,进而控制全球藩国。”
“这是个好主意,以后石油无疑会成为最大宗的交易,在全球逐渐统一后,到时候自然是有必要将我大明的货币与全球石油交易挂钩!”
朱由校点点头,心道“果然这些明朝的官员一旦掌握了足够的后世一些经济知识后,也是会玩各种经济手段的,原本历史上看上去没多少智慧,或许真的囿于时代的理论科学发展水平没有发展或者说是走歪了路,毕竟用经济手段管理国家早在管仲时期就有了,只是后面却把财政制度越玩越坏,以致于皇帝自己都深受其害,恩格尔系数持续走高,吃的鸡蛋都涨价到二十两。”
接下来,大明的中央官衙便按照朱由校和他的辅臣们所议定的那样,开始花销从欧洲得来的这大量财富。
大明与一些国家不同的是,因为从一开始的对外扩张就是以国家主导,而不是民间的社会力量即大商贾,以致于对外扩张得来的财富也主要是集中于国帑,而这些对外扩张得来的财富的分配权也被朝廷掌控在了手里。
当然,大明也有段时间,从全球赚取的大量利润主要流入民间,但因为是民间力量,而且主要是江浙沿海与闽粤沿海享受到了这全球利润,所以使得从全球得来的财富之分配权掌控在这些地方势力的手里。
结果造成严重的南富北穷现象。
而现在,得益于朱由校利用自己的皇权,利用官营产业和蒸汽机带来的工业化以及全球扩张,使得全球财富的分配权归于朝廷之手。
所以,大明到现在也依旧是朝廷在经济上有很大的控制力。
民间商贾,哪怕是皇族出身,富贵至极,也无法和朝廷对抗,更不能威胁皇权。
这里面的好处自然是避免因为贫富差距过大,在全球财富都集中到大明后。
当然这也得皇帝治国有道才行。
如果皇帝进行疯狂的奢靡消费,且把得来的财富大肆封赏贵胄公卿,也依旧会造成贫富差距过大。
比如殖民时代初期崛起的西班牙日不落帝国就是因为其皇族贵胄在得到大量财富后迅速堕落,而没有把财富用来发展国家科技,造富民众,以致于后面迅速衰落。
朱由校作为穿越者,对历史上的西方那些大国为何崛起后又衰败的故事了如指掌,自然也明白自己作为大明皇帝该怎么做才能避免畸形的经济繁荣,即整个国家看似繁荣,却只是以贵族们的奢靡消费为主而造成的畸形繁荣,而不是国民尤其是生产者的日常工业品消费为主造成的商业繁荣。
所以,朱由校没有到处撒钱赏给贵胄公卿,也没有让自己酒池肉林。
不过,朱由校也没有把钱用来只做金融,即借贷到民间,促进民间商人势力崛起,进而使大明有更多的大商贾。
因为他知道历史上崛起的荷兰后来衰落就是因为过度沉迷于金融业,将从全球赚来的财富用来炒股,造就了金融业的繁荣,却在科技上没有较大的发展,以致于民间经济虽繁荣,却只是金融刺激的虚假繁荣,而没有迎来工业革命。
朱由校和他的辅臣们也就只是把钱继续花在能使民族利益最大化的科技研发与基础建设上。
他宁肯把砸到修大型水电站和向高原地区修铁路的大工程上面,也没有直接借贷给民间富商,而坐等民间富商把全球利润赚来后分润给他。
正因为此,大明的商人阶层虽已经是一个很庞大的阶层,但却没有特别强大的巨头商贾。
毕竟主要的财富没有流向他们。
而科技和基建工程上却是突飞猛进。
科技方面,飞机、照相机、无线电机、电话机出现的时间比原历史要短的多,而使得美洲还未被灭掉的诸番国以及已受大明分封的藩国们与大明本土的科技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
这还只是科技研究成果方面。
理论方面的差距已经不是几代人就能赶上的程度。
虽然同在一片地球上,但彼此之间大有相差一个维度的趋势。
基建方面,铁路里程和公路里程每月都在大幅度的增加。
尤其是西南这些原来还是靠鸟道水道通行的地方,为修铁路公路,增建的大桥数量比历史上西南地区的石桥数量总和还要多几倍。
而且好的是,这些花费都不是国内的人掏钱,也不用将江南这些富庶之地的财富多收一些用来资助这些在大明还属蛮荒的地方改善交通条件。
因为这些花费皆来自全球掠夺所得。
所以,大明改善贫困地区的代价也不用牺牲富庶地区,因而避免江南许多百姓因为商税过重而又复桑田为农田,打断该地区工商业的发展,甚至使其返回到以前的农耕生产模式。
苏州因此已彻底成为具备后世所谓的现代功能的大都市。
即拥有最密集的科技产业与最多的科技人才,而可以虹吸周围乃至全球的资源和人才来这里加工和深造,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排头兵。
当然也跟如今的苏州没再有兵燹之害有关。
历史上,明中后期开始,苏州就渐具有现代化城市功能,周围南浔、朱家角这些市镇的丝织品原料都要运到苏州阊门一带,卖给苏州的商贾,在苏州加工为成品后才能行销全国乃至全世界。
因为当时的苏州拥有全国最多的技术工人。
当然,后面因为满清入主中原而打断了苏州继续蜕变的进程,而后面则因为科技是西方领先,生产技术也是西方领先,所以更便于外贸以及外资办厂的上海便后来居上,从一个小县城变成制造业与金融业都很强,而辐射周边数省之地的大都市。
历史上,苏州能渐具有现代化城市功能,而成为明清时期的技术产业中心,也跟这一时期的内需占主要需求有关。
这一时期,主要还是北方用兵的军费需求以及京师的皇亲贵胄以及官僚们的消费为主。
作为苏杭大运河在江南中心地带的苏州也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湖州的丝,松江的棉,这些来自富庶地带的各类原料都要在这里集中,加工后运去京师,满足达官贵人和军队的需求。
因而,苏州也就因此云集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和手工业者。
而这一世的苏州因为没有经历历史上的那次乱世,再加上工业革命又肇始于大明,所以使得本就手工业发达而富有底蕴的苏州继续成为大明的科技和工业中心。
首先是这里的技术工人最先成为大明第一批新型纺织业乃至后面蒸汽机产业的工人。
再加上这里人文荟萃,识字率高,富庶程度高,新式教育也在这里得到迅速发展,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出来。
所以苏州能成功蜕变成现代化的工商业大都市,就连上海如今也依旧只是苏州的辅助。
谁让这一世科技的爆发点主要是在大明内部,且先在苏州通过这里最多最优秀的技术人才得以应用为产业,而渐次推广到全国全世界呢?
而这一世的上海主要功能也只是贸易而已。
制造业中心依旧是在苏州。
当然,苏州只是轻工业制造中心。
因为苏州这里的技术工人从一开始就是从事纺织业的轻工业工人。
以致于朝廷官营产业也只是把轻工业搬到这里,没办法,这里技术熟练的轻工业工人最多,不得不把轻工业产业放在这里。
重工业重心则依旧是在京师。
这是一开始大明的工业发展就不是由民间资产阶级主导发生,而是由大明朝廷用国家权力主导发生的结果。
当时若不是朱由校这个皇帝强行把京师一带的数十万流民编户,培训成为工人,且借机发展军工产业,也没谁愿意以得罪江南士绅为代价,而来管这数十万流民的死活,并把他们培养成为大明的第一批重工业的技术工人。
<divid="er_ip"><b></b>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