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锅之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十三章 一分钱冷饮活动(二合一),不那么纯真的年代,黑锅之王,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更别说爱团早就开通了站点,虽然体验不佳,但是却不妨碍用户们通过手机注册成为会员。
哪怕很多人想不明白爱团搞这种赔钱大甩卖到底是图个什么,但是却丝毫不影响他们凑热闹的心思,上次有这么大便宜,可占的时候还是土地革命时打土豪分田地的年代。
为了瞧一瞧稀奇,有的店铺队伍门口甚至排了好几十米的长队。
好在爱团对组织这种活动早已驾轻就熟,早在筹备初期就找好了兼职店员。
反正冷饮的整个加工过程就是加料,冲水,封口三个步骤,连培训都不用就能上手。
歇人不歇阵,三天时间里,销量最大的店铺一天足足卖出去3000杯水,平均一分钟3到5杯,兼职小哥累的手都快抬不起来了。
200年的时候互联仍旧算是一个比较神秘的行业,几乎没有企业会跟线下结合的这么深。
就算深处时尚之都的中海人也没见过爱团这么狂野的架势。
差不多所有中海本地的媒体都报道了万人排队买奶茶新闻,大大增加了爱团的知名度。
当然这种盛况少不得爱团在后面推波助澜,光是公关公司就委托了三家,润笔费和广告费就送出去至少200万。
钱肯定不会白花,先不说新闻报道对销量的促进作用,单单是大幅提升了人们的信任程度这件事就不止200万。
毕竟团购也是线上交易的一种,信任问题才是推广初期最大的问题。
跟面对面的结账不同,花费几十上百元只得到一串随机的数字乱码,任谁也得怀疑下它的有效性。
而此时媒体恰到好处的“如实报道”就成了为爱团背书的手段。
当所有媒体都在宣传爱团的时候,看到报道的人自然而然的就会对爱评产生信任感。
多管齐下的效果很是出人意料。
截止到周日晚上12点,三天的推广时间,光奶茶店验证的新会员数就有近十五万人,平均每家店铺每天吸引500人。
按照运营部门最高3000元每天的包场价格来算,拉新的人均成本在5到6元左右。
虽然对此时的企来说,五元一个新用户已经称得上是天价,不过张十三还是认为物有所值。
“一分钱冷饮”活动最大的收益倒不是这15万的新用户,而是通过这件事情衍生出来的影响力。
先不说后续的新闻报道,单单口碑传播的效果就已经值回了票价。
不考虑房租和人工的话,一杯冷饮的物料价格大概在零点五元到一元左右,其中占打头的还是爱团n制的广告杯。
之前指定计划的时候不是没有人提议过,按照成本价来销售,不过最后还是被张十三否决了。
连占大头的房租和人工费用都出了,根本没必要考虑从物料费这种小地方省钱。
毕竟一分钱一杯冷饮和一块钱一杯冷饮给人的冲击有着很大的不同。
一分钱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那就是白得的,而一元的话人们还得考虑一下需不需要,值不值得。
当然,这些运营思想都是张十三通过后世的各种案例总结的,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不为过。
领先时代至少五年的推广思想不负众望的完成了它的使命,或许在十年之后,一分钱冰饮事件都可能是很多企拿来研究的经典案例。
当然,除了冰饮活动之外,类似老用户邀请新用户、联合商家举办促销活动等方式也为爱团吸引了大批的信用户。
毕竟200年2000万的购买力完全不亚于后世的一亿元,还是拿房子来举例,此时中海的房价尚不足1万,2000万就是差不多二三十套房。
就算十年后的某个企业用卖了二三十套房子的前来搞事情的话,依然可以震撼中海滩。
所以这一周对中海核心地区的人来说完全就是爱团狂欢周,吃喝玩乐哪都便宜,团购这种新颖的消费模式一下子走入了普通人的生活。
吃饭之前先查评价再团购,仿佛已经成了一种既时髦又有钱的新型消费方式。
经此一役,爱评和爱团后台统计的中海地区平均日常访问量,分别增加了200和500多。
作为实际组织者的邓佳怡对此非常满意,要不是偶然还能在街上看到聚团的广告,她都忘了自己原来是来跟聚团干架的。
而对王庆国来说,这一阵儿的经历完全可以用大起大落来形容。
之前猎头秘密联系他的时候他觉得自己的才华终于得到了承认,于是只是简单的犹豫了一下,便放弃了爱团的一切转投聚团的怀抱。
毕竟“市场副总监”的名头听起来要比一个地级市的“区域经理”好听得多。
她以为他会凭借着以往的经验和自己的才华闯出一片新天地,然而有着诸多作弊手段的张十三直愣愣的告诉了他一遍该如何做人。
跟爱团不同的是,以王庆国主导的聚团,采用的宣传手段还停留在传统方式上。
几乎都是爱团之前用过的那些,比如公交车广告,流氓弹窗,商家海报之类的。
唯一有点儿新意的就是在聚团上独家上架了母公司盛世集团旗下所有游戏的游戏币和点卡业务。
虽然凭借现有的资源转化了大批的游戏用户进入了聚团。
但是这批用户主要以是来薅羊毛的游戏玩家居多,购买完优惠点卡之后出去吃饭还是会优先选择爱团。
毕竟爱团的体量更大,选择更多,价格也更便宜。
或许有人会因为菜市场上某一家的土豆便宜而顺手购买他家的大葱,但是对大部分家庭主妇来说,她们还是喜欢货比三家之后选择性价比最高的那一家。
还是那句话,可能消费者在购物的瞬间是冲动的,但是比价的时候他们绝对是最理性的。
尤其是对信息流通更加迅速的大城市消费者来说,每次有同行打价格战都是他们的狂欢节,薅羊毛薅的不亦乐乎的同事最希望的就是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下去。11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