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49、第四十九章 但求无悔,不二[四大美人],虞窗,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一时间,宋辞心中有太多疑问,嘴上随口答道:“我叫宋辞。”
听到宋辞连名带姓的自报家门,荀彧眼中闪过一丝异色,随即道:“多谢宋姑娘救命之恩,姑娘身手高明,颇有侠士之风。”
“不过是举手之劳,不必言谢。不知先生意欲何往?”
“我欲归家。”
“先生去国离家入朝为仕,不知为何又弃官离去?”
“附身侍董卓,非吾愿以。”
“我有一个问题,若先生以为交浅言深,可以不回答我。您觉得以当今天下之形势,汉室可有再起之日?”
听到这个问题,荀彧脸色微变,他没想到宋辞会问这样的问题。片刻之后,他才答道:“我不知也。”
听到这里,宋辞暗自叹息。历数三国人物,最让她意难平的就是荀彧。不管是当初历史老师提起,还是后来自己看史书。宋辞始终觉得荀彧是三国人物中最矛盾的一个。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荀氏乃世家大族,族中人才辈出名重一时。在荀彧的父辈兄弟共有八个,人人才智非凡,时人谓之荀氏八龙。到了荀彧这一辈,光他一个就扛起了荀氏的大旗,在三国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荀彧早年的时候,曾经在朝廷中任官,到了董卓把持朝政的时候,他弃官归乡。后来,他投到当时并不算特别有势力的曹操手下。从此一直在曹操阵营中,扮演萧何和张良的角色。
荀彧不仅为曹操出谋划策,还为他引进了许多人才。在曹操带军出征的时候,他镇守大后方治理国家,还数次力挽狂澜,是曹操实实在在的二把手,心腹大臣。若没有他,颍川士人集团不会那么容易就融入曹军阵营,成为曹操集团的中流砥柱智囊担当。若没有他,曹操也不会有那么大的成就。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却和曹操越走越远,最终分道扬镳。在曹操称魏王的时候,一直以来都是曹操最有力的支持者荀彧,却孤身站出来反对,阻止了曹操称王称帝的步伐。那时候的曹操,早已不是当年首唱义兵,一心兴复汉室的青年志士。面对多年的心腹伙伴的反对,曹操表面上收敛,暗中把荀彧调出中央核心,让他死在外面。
宋辞永远忘不了史书上对荀彧之死的描述:以忧薨。
要怎样的死法,才能用出这样的形容词?可以说荀彧是忧愤而死的。后世也有很多人争论,总有人说是曹操暗中把荀彧害死的。不管其中真相是怎样的,宋辞总觉得荀彧是理想破灭而死的。即便曹操不杀他,理想幻灭之后,他也无法活下去。你叫他如何能眼睁睁看着曹操一步步篡位,看着汉家旗帜真正倒塌?
有人把荀彧之死称为一个理想主义的幻灭,有人把他看作是大汉最后的忠臣。他实在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当年为曹操出谋划策的时候,把曹操比作刘邦、刘秀,鼓动曹操野心的是他,后来出来阻止曹操谋篡的也是他。
宋辞一度非常搞不清他到底是怎样想的。说他是心在汉室,可他为曹操出谋划策时也尽心尽力,没有保留。说他忠心于曹操,他又几番周旋于曹操和汉室之间,最后还为此和曹操彻底闹掰。
有人说他对曹操还抱有幻想,直到和曹操闹掰的时候才恍然大悟,愤恨自己一心想匡复汉室,却成了汉室灭亡的最大推手,这才忧愤而死。宋辞绝不相信,那样一个看能看透人心的人,说他看不透曹操的意图,鬼都不相信。可他明知道曹操的意图,还要推波助澜,加速曹操对汉室的侵蚀。等到曹操欲望膨胀到极点的时候,明知道汉室不可再起,却又站出来螳臂挡驹,想要保存汉室。
荀彧到底在想什么?宋辞始终没搞懂。一直以来这个疑问都藏在宋辞心里,可惜她始终没有机会搞清楚。
若早知如此,你还会帮助曹操,还会反对曹操吗?
这是宋辞最想对他问的问题。因缘际会,宋辞有了和荀彧直接对话的机会。可惜,即便现在问了,一切尚未发生,现在的荀彧能给出的答案,也不是真正的答案了。
有着这样复杂的心态,宋辞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之前遇到郭嘉的时候,她也没有这样纠结的感觉。毕竟郭嘉虽然英年早逝,也算是求仁得仁。无论在曹操的心中,或是在后世的许多人心中,他那短暂的一生都过得极其精彩,不负此生。
而荀彧,这位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无论外貌和才智都无可挑剔的名士,无论生前身后都留下了许多令人叹息的遗憾。若他不那么忠于汉室,能够顺应时势,也就不至于落个那般下场,忧愤而死。可如果他真的那样,又有几个人在读罢史书之后,还会为之愤愤不平叹息不已?
或许对于荀彧这个人,也许就像史书样充满矛盾。既被当做汉臣载入《后汉书》中,又被归位魏臣,名列《三国志·魏书》的文臣传之首。
宋辞看着面前止水不惊的荀彧,欲言又止。许久之后千言万语,终究汇成一句话:“先生,虽是萍水相逢,我有一肺腑之言,您姑妄听之。我平生最信奉一句话:凡事无愧于心,若有愧,但求无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