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第 131 章
晏央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31、第 131 章,公主驻颜有术[清穿],晏央,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康熙和佟皇后倒是很开心, 有什么比当面听着别人夸赞自家的孩子,更让他们骄傲的呢?</p>
这些人并不知道他们一行人的身份,他们的夸赞是出自真心, 也越发显得难能可贵。</p>
琼华是一个很讨喜的孩子,这一点, 康熙和佟皇后一直都知道。</p>
因此,看见琼华在一群刚刚结识的农户之间混的如鱼得水,康熙和佟皇后丝毫不感到意外。</p>
其中那名与琼华搭话的老妪喜欢琼华聪慧活泼, 充满朝气的样子, 手颤颤巍巍地从袖子中摸出一方帕子,帕子中包着两块麦芽糖,她将麦芽糖递给琼华:“来, 孩子, 吃。日后,待你们搬了过来, 我会跟你讲更多事。”</p>
麦芽糖一直被包裹着, 藏在袖子中, 已经有些化开了, 看上去很是简陋, 完全无法与琼华在宫中见过的各式各样精致的点心与糖果相提并论。但琼华能够看出, 这点甜味儿对于老妪来说, 是十分重要的东西, 否则,也不会被她这样密实的包裹着,小心翼翼地珍藏着。</p>
这年头,糖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可是一种精贵的物事。</p>
老妪自己都舍不得吃, 琼华想不明白,她为什么会拿给自己。</p>
“这太珍贵了,我不能收下。”琼华努力模仿着一个老实农家女的模样,冲着老妪摆了摆手:“您还是自己吃吧。”</p>
老妪闻言,神色黯了黯。</p>
她旁边有人悄悄劝琼华说:“小闺女,你就收下吧。姜老太她从前总是习惯在身上备一两块糖,拿来给小孙子吃。可是前些年,姜老太的家乡遭了灾,在来这儿的途中,姜老太的小孙子没看住,叫拐子给拐了……这些年,姜老太也过得很不容易啊。”</p>
那人看见琼华若有所思的样子,就知道这闺女年纪虽不大,却是个聪慧的,又说:“姜老太的小孙子被拐走的时候,跟你差不多大。自打那以后,姜老太就格外喜欢小孩子,对你这样年龄段的小孩子很好。知道你是懂事,才不想收她给的糖,但你要是能收下,她心里头,大概也能多几分慰藉吧。”</p>
琼华闻言,走到老妪身边,从她手中接过了手帕,打开那手帕,取出一颗糖,也不嫌弃那糖黏糊糊的,就这么放入了口中。麦芽糖很甜,虽然卖相不好,但口感一点儿也不差。</p>
老妪见琼华吃了糖,露出一脸幸福的表情,顿时也生出了一种满足感来。</p>
然后,她就看见琼华脸上扬起大大的笑容,努力地垫着脚尖,把手举高高,将另一颗糖送到了自个儿的嘴边,很懂事很乖巧地道:“您也吃!”</p>
老妪想起,自家小孙子当初也是这般乖巧,若是只有一颗糖,断然不肯自己吃了,非得要有两颗糖,才跟祖母你一颗,我一颗的吃下去,顿时有种想要落泪的冲动。</p>
她接过那糖,颤颤巍巍地放入口中,对琼华道:“好孩子,好孩子……”</p>
她没念过书,平时也鲜少与人交流,因此语言十分贫乏,翻来覆去就是这么一句话,但琼华却能够感受到她心中涌现的情感。</p>
她走上前,主动给了这位失去小孙子的老太太一个拥抱。</p>
后来,琼华才知道,这位老太太是个独居老人,她的儿子在三藩之战时应征入伍,他所在的队伍是负责讨伐吴三桂的那一支。最终,战争胜利了,吴三桂倒台了,她的儿子却没能够回来,甚至连尸骨都找不到,只领回了一份抚恤金。后来,老太太的儿媳因为操劳过度而早早去了,只留下老太太与小孙子相依为命……若只是这样,倒也罢了,好歹家中有些薄产,有两亩田地,老太太能够安安生生地将小孙子养大</p>
老太太早年一直过得很艰辛,直到这些年,她干活麻利,被琼华这个庄子上的管事看中,将她留在庄子上干活,她的日子,这才好过了许多。</p>
这里的农人们显然也是把乖巧又讨喜的琼华当成了“自己人”,才会跟她说这些。在他们想来,琼华一家既然都准备来庄子上干活了,那么日后,迟早也会知道这些,早告诉他们和晚告诉他们,没什么区别。</p>
在得知了这些之后,琼华本来轻松愉快的心情,变得有些沉甸甸的。</p>
老太太并不是众多农户中最悲惨的那个,她只是不幸的人之中的一员。还有更多的人,与她遭遇了同样的不幸,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p>
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在努力地生活下去,为了生存而挣扎着。</p>
在失去过很多东西之后,他们变得易于满足,哪怕是生活中一点小小的改善,都足以让他们心怀感恩。</p>
所以,他们才会对宽厚的主家和管事如此赞不绝口,并在发现按照主家的要求种出来的稻子产量猛增后,对此奉若神迹。</p>
正因为挨过饥,受过饿,失去过太多,才让他们格外珍惜眼下的生活。</p>
……</p>
胤禛见小妹妹与农户们打成一片,原本也是发自内心的骄傲和自豪,想着不愧是他的妹妹,就是这么招人喜欢。当然,他自己并没有走过去跟那些农户们交流,而是抱着双臂,倚靠在树边。</p>
他都已经是大人了,可做不到像琼华这样讨喜。若是走过去跟那些农户们说话,指不定会破坏了这美好的氛围,而且,他也不知道该怎么跟他们交流,他一向不是一个善于言辞的人。在这一点上,他的妹妹做的可比他好太多了。当然,胤禛也没有发呆,而是一直竖着耳朵听着琼华和那些人的对话。妹妹第一次与农户交流,这样的场景,还是很值得铭记的。</p>
当然,胤禛得承认,在妹妹与那些农户的交流中,他自己也加深了对百姓、对民间生活的了解。</p>
原先只听夫子们说百姓怎样怎样,到底还是太过片面。也唯有亲自与他们接触,听他们说些家长里短的话,才能够真正感受到,他们在过的是什么日子。</p>
在听到老太太的遭遇时,他也有些许唏嘘。在宫内时,他总是听说宫外的百姓们生活艰辛,又有先人曾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但胤禛对此一直都没有太深的感触,人们总是容易轻忽他人所承受的痛苦。</p>
直到今日,胤禛才对此有了较为深刻的感触。</p>
好在,老太太看起来已经从阴霾中走出来了,现在充满了干劲儿,与妹妹的互动也很是温馨。</p>
胤禛对于自家妹妹安抚人的功力表示赞赏,然后……他就被康熙推了一把。</p>
只见方才还一脸欣慰骄傲地看着琼华的康熙,此时看着自己的目光中是满满的恨铁不成钢。</p>
“你妹妹都在那儿了解民生,积极的与这庄子上的百姓们交流,你作为兄长,且已经入朝参政了,又怎么能够偷懒?还不快去跟你妹妹一起努力!”当然,康熙的原话比这要稍微含蓄一些,但总结下来就是这么个意思。他看向胤禛的目光中所蕴含的不满,也不是伪装的。</p>
被嫌弃的胤禛:“……”</p>
不久后,胤禛和琼华切换了地图,同时出现在田间。</p>
只见满目都是金灿灿的水稻,秋风吹过,水稻随着风在半空中摇曳,让人见之心喜。</p>
胤禛不是没有出过宫的人,在劝耕之时,康熙时常会带着几个年长的阿哥一起去,加深阿哥们对农事的了解,以免日后他的儿子闹出何不食肉糜的笑话来。在胤禛所见到过的所有的稻田中,从来没有哪个稻田,能够长出这样多的稻子来。</p>
眼前的稻田,让胤禛很是动容。他总算是明白了,为何汗阿玛要专程带着他和额娘一起来庄子上,还说眼前这一幕是他们绝对不能错过的。若是每一亩田地中,都能种上这样的稻子,那么日后,百姓将不再为粮食不够吃而犯愁。</p>
只有亲自站在这儿,看到这一幕的人,才会了解,这到底是怎样一种壮举。</p>
而这种壮举的始发者,是他的妹妹。</p>
一想到这儿,胤禛心中就忍不住涌起一种骄傲,还有一种被妹妹比下去的羞愧。</p>
胤禛一直以为,自己已经够努力的了,自己如今入了朝,能做更多有益于民生之事。然而,现实情况是,胤禛还在六部与那些老人们斗智斗勇,他们还因为胤禛是个空降兵而明捧暗踩,琼华却已经做出了一番成就来。</p>
有了这优质、多产的水稻来,任谁也无法磨灭他妹妹的功绩。哪怕他的妹妹作为女子,不能入朝参政,她的贡献也绝不比朝堂上的许多人小。</p>
与胤禛一样,感慨颇深的,还有佟皇后。用感慨二字,或许不够恰当。准确的说,佟皇后是受到了震撼。</p>
她不是不知道,琼华在她的长春宫中种出了一片产量远超于一般田地的水稻来,但她只以为是琼华擅长侍弄这些东西。她当时并没有料到,她女儿的这项本事会对大清造成什么样的影响。</p>
直到今日,佟皇后被带到庄子上来,站在这片金灿灿的稻田前,她才真正意识到,她的女儿做了些什么。倘若这种提高稻田产量的法子是可以推广的,其他人也能够办得到的事,那么大清就能够储备更多的粮食,百姓们也能够过得更加富足。</p>
在这之前,佟皇后对于琼华的许多小动作,虽然没有明着反对,但无疑是持不赞成态度的,觉得琼华真是在吃力不讨好。但从今日起,她不会再这样想。她的女儿,值得她为她骄傲!</p>
康熙凑到佟皇后耳边问:“可看到了?”</p>
佟皇后点点头:“看到了。”</p>
康熙欣慰地看着琼华:“孩子们长大了,日后啊,给他们多留些自由发挥的余地吧。”</p>
一旁的农户们没有错过胤禛和佟皇后眼中震惊的神色,他们带着些得意的口吻对这一家四口道:“看呆了吧?咱们第一次看到这稻田里居然长出了这样多的水稻时,也看呆了。这就是仙童给咱们带来的神迹啊!若不是老神仙托梦给八公主,八公主怎么可能会有这样好的法子传授给咱们?若不是八公主将这种新的种植方式传授给咱们,今年,在其余地方有所减产的情况下,咱们又怎么可能迎来大丰收?”</p>
“你们运气不错,赶上好时候了,在这个时候被招了来。日后啊,咱们的日子会越过越好。”</p>
虽然康熙、佟皇后和胤禛三人与农户们交流不多,但由于琼华小公主在农户们面前刷爆了好感度的缘故,农户们对着一家四口的印象颇好,态度上也很是热情,一副很欢迎这一家子来加入他们的样子。</p>
甚至,给了琼华糖的那名老妪还问,琼华他们准备什么时候正式搬来。</p>
这让为了跟他们搭上话而随意找了个由头的琼华有点儿心虚。她想着,在走之前,一定要找个机会,跟老妪说明真相,可不能让人家白白等着。许是因为膝下荒芜的缘故,琼华觉得,老妪有几分要把她当成自个儿孙女的架势。</p>
不知琼华与农户们说了些什么,她忽然转过身,走到了胤禛身边儿,拽着胤禛就走:“既然咱们今儿个是来体验田园生活的,不妨给这些人帮个忙吧,反正闲着也是闲着!”</p>
刚刚汗阿玛看向胤禛时那嫌弃的眼神,正好被琼华给捕捉到了。琼华觉得,她得给她哥找点儿事做,免得她哥被二度嫌弃。</p>
正好,田里干活的农户们忙不过来,他们就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帮些忙呗!</p>
于是乎,丝毫没有反对余地的胤禛,就被琼华带到了农户们面前,在琼华向他们介绍了一番“他是她不善言辞但乐于助人”的兄长后,农户们很麻溜儿地接受了他。</p>
胤禛今年十四五了,也是个大人了,在他们看来的确是该在田里出大力的年龄了。所以,他们递了把锄头给胤禛。当然,这群农户也没有白占胤禛便宜的心思,眼下他们需要帮忙,胤禛帮了他们,待日后,胤禛他们也来了这儿,胤禛家忙不过来的时候,他们也会给胤禛家搭把手。</p>
这也是他们互帮互助的一种形式。</p>
被赶鸭子上架、毫无反驳余地的胤禛:“……”</p>
还能怎么办?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亲爹嫌弃他无所事事,亲妹子又坑他,还不是只能老老实实干活了?还好他之前在春季劝耕的时候稍微跟着农民学了几手农活,要不然,他还不知道该拿手中的农具怎么办呢!</p>
至于琼华,虽然她也兴致勃勃地表示要帮忙,但她年龄小,又是个娇滴滴讨人喜欢的小姑娘,农户们可舍不得让她干重活,只是偶尔让她帮忙递些东西,跑个腿儿什么的,琼华倒也干得很开心。</p>
农户们不住地跟琼华道谢,不知道的,还以为琼华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呢!实际上,琼华只负责与农户们沟通,以及做一些轻活计,粗活、重活,都是胤禛在做。</p>
偏偏还没有人夸他。</p>
因为所有人都信了他的人设,觉得他不善言辞并且不喜欢说话,所以,也没有人主动来找他搭话。</p>
胤禛:“……”不开心.jpg。</p>
他觉得自己像个透明人儿一样。</p>
又铲了几锄头,忽然有人慌慌张张地跑过来:“哎哟喂,你这小伙子,看着是个结实的,怎么干点儿活计这么不麻利呢?我跟你说,你这样铲可不行啊,会把水稻弄坏的,得这样、这样、再这样……”</p>
好嘛,非但没有人来感谢他,还被人给嫌弃了。</p>
站在一旁的康熙和佟皇后看到这一幕,忍不住发出了笑声。</p>
无论是琼华欢快地在田间跑来跑去的模样,还是胤禛一下一下挥动着锄头、同时露出生无可恋的表情的模样,都极大的取悦到了他们,让他们觉得不枉此行。</p>
琼华敢差遣她哥来给农民们帮忙,可不敢指使她的阿玛和额娘。</p>
康熙和佟皇后平日里在空中养尊处优惯了,若是突然让他们帮忙来干农活……那画面太美,琼华不敢想象。尤其是佟皇后,这些年,一双手保养得十分柔嫩细腻,就没做过什么重活。这要是让胤禛来帮忙,他笨手笨脚的,别人也只当是毛头小子还需要来自长辈的鞭笞和训诫,可若是“多年老农”康熙和佟皇后也做不好农活,那他们家的人设岂不是一下子就要被戳破了?</p>
琼华表示,她与这里的农户相处得好得很,暂时不想暴露自个儿的真实身份。不然,只怕这些人在见到自己的时候,再也不能露出这样随意的表情,到时候一个个肯定都拘谨得很。</p>
琼华想的很好,等他们快走的时候,再暴露身份,顺便给这儿的农户赏赐一些他们用得上的东西,也算是没有辜负这相处的情分了。</p>
谁知,这时候,庄子上的管事来了。</p>
周围的农人们都忙不迭地收起了收水稻的动作,向管事行礼问安。</p>
在这庄子上,很多事情都是管事说了算的,他们对于管事可不敢轻忽。然而此刻,他们看到,他们素日里十分尊敬的管事,居然跪在了这据说即将来庄子上干活的一家四口面前,朝着他们恭敬地道:“小的参见皇上、皇后娘娘、八公主、四阿哥!小的不知四位主子驾到,迎驾来迟,还望皇上恕罪!”</p>
什么?</p>
管事的居然喊这几个新来的,什么皇上、娘娘的?</p>
这个一直追着他们跑前跑后的嘴甜小闺女是八公主?那明明是个生的漂亮可爱的邻家女孩儿啊!还有那边儿,在田地里帮忙收稻子还被嫌弃了的,是四阿哥?那分明是个生的魁梧的二愣子啊!</p>
这些在田间劳作的农户们觉得,他们要不就是在做梦,要不就是出现了幻听。</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