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良家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七十八章试行科考,汉末之并州匪政,杨氏良家子,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后五题有关数算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少。</p>
</p>
考卷最后又新增了两篇论述题。</p>
</p>
其一为政论,即若主政一方,当如何抚境安民。</p>
</p>
其二为策论,尝述太原当如何立世,最终一统天下。</p>
</p>
这当中前五道填文题各占五分,总计二十五分。</p>
</p>
五道数算题各占十分,总计五十分。</p>
</p>
政论一题分数最高,为十五分。通过此题让有才之士脱颖而出,这是张瑞真正看中的郡县中流砥柱。</p>
</p>
策论占比十分,只是张瑞抱着一试的心态。万一有一个诸葛亮、毛玠、鲁肃之类的经天纬地之才,给张瑞来一个科考版隆中对。那岂不是白得一大才?</p>
</p>
即便没有亦能帮张瑞拓展思路。</p>
</p>
在最后,张瑞还留有一道选做题。而且日后每次科考都有此题。</p>
</p>
无分。但一旦答对,张瑞就会立刻下令大军封锁全境,挖地三尺也要这家伙揪出来。</p>
</p>
题目为“奇变偶不变。”</p>
</p>
这乱世有自已一只蝴蝶就足够了。张瑞得确保没有什么奇奇怪怪的家伙混进来。</p>
</p>
通过考题设定可见张瑞十分注重数算,实务。完全不注重当今流行的讲经释义。</p>
</p>
只要经历一次,相信全郡有志出仕的文</p>
</p>
至少亦要钻研数算,熟读法家、黄老家名著。</p>
</p>
彻底改变汉末以来清流们重清谈,轻实务之文风。</p>
</p>
随着张瑞定下章程,裴琚便率手下提学官们开始准备科考事宜。</p>
</p>
首先一十八县要准备好一处可供数十名士了们汇聚一堂,挥洒笔墨之处。</p>
</p>
有些县文风昌盛,例如祁县,提学官们只要去物色一处合适的大族学堂即可。</p>
</p>
有的县则文风几近消散,如广武。全县遍地是舞刀弄弓的豪杰,就没几个人能认清自已大名。</p>
</p>
为了给士了们提供一个场所,不得不由县衙出资,改建了一处校场,添上了遮风挡雨之物,又摆上案桌。</p>
</p>
只是士了们看起来一个个孔武有力,比猛将还像猛将。</p>
</p>
解决了场所,还要解决如何出卷之事。</p>
</p>
这个年代纸张虽已发明,但价格还稍显昂贵。</p>
</p>
太原不可能出数千张纸仅供一次科考挥霍。</p>
</p>
于是张瑞一边下令科学院抓紧时间改进造纸术。</p>
</p>
一边下令各县准备木牌。将考题誊写于板上,由小吏举牌从考场中间穿过。</p>
</p>
士了自行记录。可铭记于心,亦可誊抄于竹简上。</p>
</p>
答案写于郡县统一发放的竹简之上,由提学官回收。</p>
</p>
初试便是在这种简陋、仓促的条件下紧锣密鼓的完成。</p>
</p>
以六十分为准,全郡共筛选出可用之才二百七十一人。</p>
</p>
这些人最低亦可于郡县之中担任一胥吏。</p>
</p>
最高可担任太守属官或者县令、县丞等职。</p>
</p>
第二轮考核便是筛选出其中佼佼者委以重任。</p>
</p>
至于第三轮乃是张瑞当面出题考较。</p>
</p>
这一轮没有落榜,只排名次。</p>
</p>
主要突出一个恩出于上的目的。</p>
</p>
让这些贤才栋梁知道所效忠之人究竟为谁。</p>
</p>
毕竟唯器与名不可假于人。</p>
</p>
还有就是张瑞想趁机看看其中有没有自已熟悉的历史名人。</p>
</p>
虽然那些被埋没的贤才未必就弱于青史留名的能臣。</p>
</p>
但毕竟他们已经在历史上证明过自已了,用起来也更加放心。</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