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中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八十七章:围点打援,锄清,酒中狐,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原本的历史上,一百年后的乾隆二十五年(1760)八月,安徽布政使改驻安庆。<r/>
<r/>
江苏布政使驻地和辖地不变,新设江宁布政使,制辖江宁、淮安、扬州、徐州、海州、通州等府州,相当如今的江苏北部。<r/>
<r/>
经过调整,清朝“十八行省”的行政格局基本形成,南直隶被安徽、江宁和江苏代替,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r/>
<r/>
然而,在这个时代,因为约定成俗的原因,使得南直隶还是存在于人们的口熟耳详之中。<r/>
<r/>
望江地处泊湖池、漳湖与长江之间,只有两湖享夹的一小段陆地,连接宿松、太湖、安庆府等地。<r/>
<r/>
而泊湖池在历史上却是鼎鼎大名!<r/>
<r/>
此地本是雷池的一部分!<r/>
<r/>
马当山。<r/>
<r/>
朱慈炯屹立船头,看着左岸镇子上飘扬的大明战旗,他嘴角微微勾起。<r/>
<r/>
“陛下,这里就是不敢越雷池一步的雷池了!”<r/>
<r/>
朱耷阴郁的眉头,早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意气风发。<r/>
<r/>
晋咸和二年,历阳太守苏峻反,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被围,驻守寻阳的平南将军温峤准备率大军驰援,庾亮回书劝阻道:“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r/>
<r/>
作为大儒,朱耷自然是熟读历史的,这雷池的典故,他却是耳熟能详啊!<r/>
<r/>
雷池?<r/>
<r/>
朱慈炯轻笑一声,看着远处隐约可见的望江城头,下令道:<r/>
<r/>
“传令王昌意,给我炮轰望江城,拿下此地!”<r/>
<r/>
王昌意本是邓州王家家主之弟,当初在劝说光化王昌兴的时候,立下了大功。<r/>
<r/>
正好朱慈炯安排王昌兴在均县制造战船,于是就将王昌意调拨了过去。<r/>
<r/>
来往传信的蜈蚣船,当即划动数十只船桨,瘦长的船身,宛若离弦之箭,朝着前方扑去。<r/>
<r/>
少倾,云集在马当镇一代的明军战舰,就分出了一部,朝着望江城扑去。<r/>
<r/>
朱耷却是道:“陛下,雷池与泊湖池之间,有一片滩涂地带,这里每当涨水季节,都是会成为一片汪洋的,若是冬季水枯,则又会变成了一片沼泽。”<r/>
<r/>
“若是臣所料不差,宿松清军当会顺着雷池、泊湖池之间的这一片狭长地带,前往援助望江,臣以为我军当在此处设伏!”<r/>
<r/>
围点打援,历来都是战争的经典手段之一,从此衍生的变种更是多不胜数。<r/>
<r/>
比如经典的“攻敌之必救”就是脱胎的这个战术。<r/>
<r/>
望江附近的长江河道,变得狭窄了一倍左右,正因为这样,是的望江在封锁长江上,就处在了先天有利地位。<r/>
<r/>
九江被他们拿下,清军必然不会轻易放弃此地的!<r/>
<r/>
况且,朝廷新建立的锦衣卫探子,早已探明在徐州处集结了十数万大军。<r/>
<r/>
这些人的动向——可就显而易见了啊!<r/>
<r/>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