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惊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九十章:耕战建国(上),重生朱棣之子,步惊俗,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傍晚。
历城公府。
盛庸与小女儿盛红羽一起吃过晚饭后,沉着脸离开餐房,便向府邸深处后院的盛氏祠堂走去。
盛红羽又不傻,当然能看出来盛庸有话对她说,于是也跟了上去。
当她走进祠堂之后,便见到盛庸左手背在腰后,右手抚须,在淡黄色的烛光照耀下,似一尊塑像站在那里。
而在盛庸的背后,条几高台之上,摆放着一排排神主位。
“你来了。”
盛庸见到盛红羽迈步跨进祠堂,当即开口道。
“爹是有重要的事对女儿说吗?”
盛红羽轻声问道。
“跪下。”
盛庸没有回答,反而郑重的说道。
人若不孝,与禽兽何异?
何况,不孝属于十恶不赦的重罪之一。
大明立朝以来,忠孝至上,没人敢无视人伦,不孝双亲!
盛红羽很孝顺,所以她乖巧的应声跪下。
盛庸用深邃的目光,望着跪下的盛红羽,问道“你可知,为父为何让你跪下?”
盛红羽迷茫道“请父亲大人明示。”
“一个家族,之所以能传承千百年而屹立不倒,关键之处,便在于恪守为臣之道。”
盛庸先感慨了一句,然后话锋一转,忽然问道“红羽,你觉得当今太子如何?”
盛红羽不明所以,出于本能的答道“仁孝英武之君。”
盛庸追问道“若陛下召你为太子选侍,你可意愿?”
“啊!?”
盛红羽瞬间反应过来,美丽的脸上很快腾起两朵红晕。
不过,她又很快冷静下来,缓缓道“父亲,若女儿做了太子选侍,那我们盛家岂不是成了外戚?”
盛庸沉默不语。
盛红羽知道盛庸最喜欢的事是领兵打仗,从她记事起,盛庸住在军营里的时间,比住在家里都长。
她略作犹豫之后,决然道“若是父亲不愿,女儿就自毁容貌,为盛家婉拒这门亲事。”
盛庸仍沉默以对。
历史上,朱棣于建文元年七月初六起兵,在二十天时间里,连续夺取了通州、蓟州、密云、遵化和怀来等军事重镇,占领了北平全城。
不久之后,他又相继击败了耿炳文、李景隆统领的官军。
建文二年九月初,朱允炆命盛庸代李景隆为大将军,都督平安、吴杰为左右副将军,再次伐燕。
东昌一战,燕王朱棣惨败于盛庸之手,他带出去的燕军精锐,即三万多将士成了孤魂野鬼,就连麾下大将张玉也在这一战之中战死。
此战,几乎让朱棣一朝回到十年前,也是他军事生涯里最惨重的一次失败。
盛庸作为主导东昌之战的大将军,莫非其军事才能远在朱棣之上?
然而,《明史》中介绍盛庸,第一句却是“盛庸,不知何许人也。”
没人知道有关盛庸的史料为何残缺不全,但其后代家谱和出土墓碑,却补全了盛庸的资料。
据江西乐平县临港乡古田村,盛庸后代的家谱记载“盛庸,字世用,生于元统甲戊年,性格刚悍……臂力过人,善骑射,明《春秋》……”
从盛庸后代家谱和其墓碑上可以看出,最初盛庸是邓愈手下,驻守在江西。
洪武四年,他随军去了辽东。
洪武八年,他跟随都督指挥叶旺,先征金州,后攻伐盖州,立下大功。
也就是说,到了建文继位时,盛庸已经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否则建文也不会册封盛庸为大将军统兵伐燕。
历史上,盛庸得知朱棣称帝后,选择了投降。
永乐初,盛庸辞官归养,却遭到同僚陷害,言称他有不臣之心。
由于盛庸性格刚烈,还没等朱棣表态,他就先一步自尽,以证清白。
那么,历史上的朱棣难道真的想让盛庸含冤而死,只为了报当年东昌之战的仇?
从后续的史料来看,朱棣压根就没有这个意思。
因为在盛庸死后的第二年,其冤情便被查清。
而且,朱棣下旨,赐孝布、银两、设祭坛,追赠盛庸为“宣武将军……原生四子各授封将军、大夫等职,长子盛震敕封明威将军,卫指挥使”。
到这里还没结束,之后朱棣亲自做主,让盛庸的孙子盛瑜,娶了他五弟周王朱橚的女儿信阳郡主为妻。即墓志铭上记载的“永乐二年甲申,以祖荫袭尚信阳郡主。”
其故乡古田下堡曾建有驸马坊,后来被毁坏,但多年之后又被重建。
也就是说,虽然盛庸曾经打败过朱棣,但朱棣靖难成功登上帝位后,对盛庸及其家人是相当优待的。
试想一下,一位放眼四海,敢让麾下数万官兵七下西洋的一代雄主,岂会是个小肚鸡肠,睚眦必报的人?
随着朱高煦的穿越,大明王朝的历史被改变,朱棣顺利继位,盛庸也因功被朱棣封为历城县公。
可以说,盛庸对于朱棣,那是忠心不二。
即便他很想留在军中,但朱棣的意图很明显,希望君臣之间能够善始善终。
盛庸沉思良久,望着盛红羽,面露欣慰道“为了这个家,你能下如此决心,为父很高兴。”
他顿了顿,接着道“可是为父老了,也该退下来休息了。你的大哥、二哥、三哥,皆领兵在外,四哥如今是东宫殿门守将,你若成为太子选侍,那么咱们盛家只要不犯大错,将来与国同休,不在话下。”
“既然父亲下定了决心,女儿便没有异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