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惊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百七十九章:铁路带来的巨大影响,重生朱棣之子,步惊俗,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夏原吉是理财高手,蹇义是用人、识人高手。
朱棣发兵收复西域、开海巡洋、三征大漠、营建紫禁城、修武当山宫殿等所费钱粮,皆由夏原吉主抓统筹。
虽然当年筹集这些钱粮,时任太子的朱高煦也多有助力,但事情终究是夏原吉负责落实与跟进。
蹇义谙熟朝廷典章制度,通达礼仪,故而永乐年间,朱棣的军政大事均倚办于他,因其得朱棣宠信,数度奉命兼理其他部事,虽职务众多,亦能应付自如。
于朱棣而言,夏原吉、蹇义之功,犹如刘邦之萧何。
朱高煦将此六人配享太庙,无异于说他会把“太宗”的庙号上给朱棣。
因为李世民虽然是唐王朝的第二任皇帝,可他对唐王朝而言有开拓之功,得庙号“太宗”。
唐太宗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又设立安西四镇,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获得尊号“天可汗”。
朱棣也一样,他虽是大明王朝第二任皇帝,可他收安南、平西域,置以郡县,扫荡大漠,令鞑靼、瓦剌称臣纳贡,开疆拓土之功,不下于唐太宗。
李世民有六个臣子配享庙庭,朱高煦现在也提出让六个永乐朝臣配享太庙,意思已经非常明显。
“高煦,说心里话,其实我并不在乎后世的人怎么评价我。好战也好,残暴也罢,都不重要。”
朱棣有些感慨的言道:“我在乎的,是死后见到你爷爷时,我可以自豪的告诉他,大明在我手里,疆域变得更大了,人口变得更多了,百姓也更富裕了。”
他说到这里,顿了顿,接着沉声道:“五年前随着京同、玉同铁路全线通车,从京师前往龙城南北两段路线之中的南线彻底换成了铁路,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所以,从长远上讲,我是赞同修建京尹、京昆、京努铁路的。”
京同铁路是京师至大同的铁路线,玉同铁路是玉龙卫至大同的铁路线。
蒸汽火车可以日行千里。
朝廷兵马乘火车至玉龙卫后,再换以骑兵急行,前后只需十日便可抵达龙城,来回只需二十日。
于是,朝廷对漠北、漠西的掌控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蒲昌、朔方、甘肃、陕西、山西、辽西等六省之地,已逐渐成为大明腹地。
而商队用马车配合火车,从京师至龙城的路程,最快可以缩短到十八天。
山西境内的商人,从大同至龙城,最快只需要半个月,一月内可以走个来回。
京同与玉同铁路干系及支线的全线贯通,打破了大同仅依赖于陆上驿道连接草原与京师的传统交通网络格局。
大同从此迈入了北可至玉龙卫,南可至太原府,东可进京师的火车货运时期。
于是,集市交易区不再局限于大同城内一隅。
沿铁路线的站台迅速繁华,对山西省的经济面貌影响巨大。
从此,大同不再是山西境内仅充当纵向传导的角色,横向的铁路线在缩短了时间和距离的前提下,还有成百上千的运载力,这更加有力地推动了大同商业贸易的发展。
山西境内的商人很快地利用起了这一改善的交通条件。
他们以大同为中转站,把朔方、云中、燕然等地的牧民奶制品、牛羊肉罐头、马铃薯等农产品迅速运转到太原、京师,再散往全国各地,从而赚取差价作为利润。
虽然这些商品利薄,但胜在量大,朝廷也因此得到了巨额税收!
两年前,大同、太原的各种商税总和,就已经超过了其境内的田赋之和。
“但是,有很多朝臣反对,却也是事实。”
朱棣接着道:“他们嘴上说是怕朝廷背负不恤民力的骂名,实际上却是担心朝廷国库空虚,以至于让他们回到领取香料充抵俸禄的日子。”
朝廷修建铁路,皆是采用雇工模式,根本谈不上消耗民力,反而增加了就业岗位,让数以十万计的底层百姓逐渐转化成了有房有钱有存款的铁路工人。
“虽然理财治政养民是你善长的,可近十年以来,朝廷的开支是越来越大。”
朱棣继续道:“目前朝廷的财政还能维持收支平衡,然而三条铁路一开,那就是接近一万五千里的铁轨路要修,所需钢铁是数以万万斤计。”
“眼下各地冶炼厂的钢铁产量虽然能跟上每年的消耗,但三年以后呢?十年以后呢?”
“这便是我之前没有见你的原因。”
他用慈祥的目光看着朱高煦道:“当然,如今的朝堂上,各部署衙的侍郎、主事们,年富力强,虽说爹是一个人也不认识,可他们有干劲,这是好事,你想给他们找点事做,也是无可厚非的。”
“为君者,乾纲独断也。”
“总之,修不修,还需你自个拿主意。”
p:今天连续更新的这两章,总计六千八百多字,是最近这大半个月我抽空写了修,修了又改出来的。
往后可能会跟现在一样,抽空攒一点修改好的稿子,放在一起发出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