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雪楼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三十五章 深山寻蚕,商海情波,披雪楼主,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sript><sript>
中国有三大重要的桑蚕养殖基地,分别为江浙苏州、广西宜州,再就是四川凉山州宁南。
尤其是四川凉山州宁南,因为处于大凉山深处,属于高海拔地区,远离城市喧嚣。独特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是全国、甚至全世界公认的优质蚕丝源头,是中国蚕丝品质最好的出产地。
这里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广袤的原始森林散发出清新怡人的香甜,完全隔绝了城市的烦躁嘈杂,让人能够感受到忘怀许久的安宁。
此时,王直正跋涉于这里的崇山峻岭中,目的就是为了找到适合织造蝉翼“羽锦”的蚕丝。
王直到宁南县已经三天了。通过李宽的联络,找到了一个在当地始终从事蚕丝收购买卖,名叫李兵的人做向导。
这几天,在李兵的带领下,王直一家一家地拜访当地的蚕农。目标只有一个,找到三眠蚕。
所谓三眠蚕,就是在幼虫期三次停止食桑就眠蜕皮,经过四个龄期即止蔟结茧的称为三眠蚕品种。三眠蚕品种的幼虫期过短,食桑量少,蚕茧的茧形小,丝量少,茧丝纤度细。
前几天,在“宏锦”畅谈蝉翼“羽锦”的时候,当牛楚鸿提到马王堆出土的“素纱襌衣”时,王直的脑子里灵光一现,想起了多年前看到一篇中国考古的文章。里面提到,为了复制出一模一样的“素纱襌衣”,国内的考古学家和纺织学家确立了一个联合攻关项目,目的就是找到一种茧丝极细,且任性极高的蚕丝。在科研攻关中,他们发现,中国养蚕、缫丝、纺纱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所养的蚕已经由原来的三眠蚕变成了四眠蚕。蚕的个体在不断的变大,蚕丝也在逐步的变粗。这样的蚕结茧缫丝所得到的茧丝是不可能织出同等质量的“素纱襌衣”。后来中国科学家经过广泛寻找,反复试验,终于在四川凉山州宁南培育出了一批三眠蚕,产出的蚕丝非常细,而且坚韧,成功地复制出了现代版的“素纱襌衣”。
王直之所以来到大凉山,为的就是能够找到这种三眠蚕,进而为蝉翼“羽锦”找到最合适的蚕丝。
“王先生!今天去的是我们这里最后几家养蚕户了。但我觉得没什么希望。”这几天一直做王直向导的李兵对王直说。李兵在当地从事蚕茧收购,对宁南的养蚕产业非常熟悉。
此时,即便是常年出入大山李兵,也已经累的不愿意动了,更确切地说是泄气了。唉声叹气地说“我干这行十几年了,就没听说过什么三眠蚕。王先生!你是不是搞错了?”
王直从背包里掏出两瓶水,递给李兵一瓶,自己也打开一瓶和了一口,说“嗯!还是去看看吧,万一能找到呢。”
摇摇头,李兵也为王直这种韧劲和不放弃的精神折服了。三天了,就在这大山里转悠,不说累,就是蚊虫叮咬,一身臭汗谁受得了呀!可王直却始终精神专注,表现的相当执着。
谈了一生气,李兵带着王直接着向山坡上爬去。不出李兵所料,在接下来走访的几个蚕农家里也都没有找到三眠蚕,养的全是又肥又大的蚕,结的蚕茧也很大,缫出来的丝又长又粗,根本不适合用来织造蝉翼“羽锦”。
彻底泄气的李兵瘫坐在村头的大树下,唉声叹气地直发愁。眼看天就要黑了,今天肯定出不了山了。这小山沟里,别说洗澡,就是想喝口热乎水都不容易,好好睡一觉就更别想了。
缓了一口气,李兵不耐烦地说“王先生!我们快点回去吧,走快点兴许能在夜里十点前赶到镇子上。山里晚上又闷又湿,你是北方人,很不习惯的。”
王直好像没有听到李兵在说什么,靠在大树上拧眉思索。按道理说,当年国内著名的专家在这里搞实验,兴师动众地培育三眠蚕,不能说尽人皆知吧,但也应该有所耳闻。虽然那种蚕产丝量少,几十年过去了,没有人再养了,可也不可能一点痕迹都不留下,一点消息都没有啊!
难道自己判断错了?还是当初的试验只是在极端保密的情况下搞的?此次大凉山之行就真的空手而归了吗?
百思不得其解的王直凝视着山坡发愣,对李兵的话也是恍若未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