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各半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二十八章满眼风光北固楼(二),崇祯大明,春秋各半,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你们在这些男人,说话总是说一半,留一半,我也不问你们了,回去得好好的差一点资料。”
高桂英现在也知道资料到底是什么东西了。
而聪明的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却从这件事情当中,看到了一点其它的东西。
皇上是在借着这件事情,显出一个大理寺卿啊。
很明显的一点就是,大理寺既不属于内阁官吏,也不属于五寺的范畴,明明白白的告诉别人。
这个位置就是独一份。
和内阁首辅的职位相当。
既然已经弄出了一个道院和内阁首辅平级,再弄出一个大理寺卿也不是不可以。
就是不知道最后是谁接手这个部门。
洪承畴看到的则是和骆养性不一样,他觉得皇上还有更深层的意思,现在的大理寺看起来空着。
可监察院也没有主要的人员配置啊。
看起来是想要制衡,可实际上就拿雍州和冀州两地来看,哪有什么平衡的势力,只是一环套一环,看起来权利是属于主管的,可实际上却也在分散开了。
就像他手下的士兵一样。
来源,粮饷,兵器,还有转业安置等等,都不在他的控制之下,他能够做的,就只有领兵打仗。
想要当一路诸侯,别做梦了。
只要大明继续推行现在的政策不变,没有那个人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
“好了,都散了,回去做事吧。”
崇祯也看到了高桂英的不耐烦,毕竟让人讨论了两天的时间,最后自己只说了一句话就搞定,谁心里都有点脾气。
不过谁让他是皇上呢?
若是在这次不让所有人都想明白,自己主张的是什么,往后的麻烦事情,都会堆在他的案头。
到时候,就是把他累死,也忙不过来所有的公务。
崇祯在文渊阁对大明律的坚决拥护。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让许多冀州和雍州两地,有些蠢蠢欲动,怀着小心思的官吏,立刻就偃旗息鼓。
还没有开始犯点小错误。
就已经被吓破了胆,开始了谨小慎微,忙碌的工作。
还别说,一下子公务效率提升了差不多三分是一的速度。
同时,一份关于如何对待孔家的公文,也迅速的发向了等在衮州的李定国和孙传庭。
离京师最近高阳孙家。
早就转变了自身的财富,关闭了所有的高利贷和赌场,现在就算是有人拿着金元,想要去找一处勾栏所在,都很困难了。
大多数识字的女人,都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
数算不行的,也可以安排在各个小学,教一些小孩子们读书识字,反正总能够有用得到她们的地方。
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还有着明确的官府身份。
谁还愿意在勾栏瓦肆中瞎混。
“皇上在文渊阁的谈话,大概已经传开了吧。”
孙承宗拿着最新的京师日报和冀州报刊走了进来。
这里是他们孙家的宅院,在两位老朋友来了之后就成了他们三人的活动场所。
没有多少下人伺候,也还算清净。
“张鹤鸣那老小子的文笔好不错,这种正式场合,皇上说的话,那能不给一个头条。”
高弘图也是与时俱进。
说起话来和现在崇祯手下的那些人都差不多,崇祯只是随意的一句“头条”,就让许多人知道。
‘哦!原来一份报纸最显眼的第一页,第一篇文章就叫做头条?’
看着应景,听着也觉得就是那么回事。
“皇上的心思,嘿嘿,你们猜猜,是不是想要给秦朝翻案,据我所知,现在最畅销的书籍,就是关于秦朝那个时代的,都想要从中找出一点蛛丝马迹,来看看当时的秦朝到底是个怎样的时代。”
袁可立瞧着面前的一摞作业本,挠了挠头。
他自己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很多,现在学生做完了,麻烦的就是他了。
文学方面的,他批阅的很快,唯独在数算和地里,方面有点难为人。
他的数算也还不错。
可也只在三年级之前不错,一旦到了四年级,就要学那个劳什子方程,还多了一些特殊的符号,一开始他拿着上课的课本,也是两眼一抹黑。
自己都不懂,又怎么可能去教别人。
没办法之下,只能自学。
当时自学的人,还有高弘图和孙承宗。
只是高弘图比他们每一个人多走了一步,现在也已经追上了,正在攻克六年级的数算。
“其实,我也想知道,就是现在关于大秦的书籍很贵,以我的俸禄,根本就买不起,还是等以后再说吧。”
孙承宗躺在摇椅上,“咯吱,咯吱”的晃着。
翻开报纸一边看,一边说道“我觉得,你也不用以后了,报纸上说,皇上决定在每一个县城建设一个图书馆,里面的书籍,应有尽有,还全部都是免费借阅。”
“嘿嘿,皇上弄出来的手笔总是很大,每一县城都建设图书馆,这又得花费多少金元啊,话说就凭两州的财政,能够支持这么多的工程?”
袁可立暗自咂舌。
他口中是这样问的,可心里,已经清楚,被清理过后的冀州和雍州,没了中间吃拿卡要的,应该是真的能够做到这一点。
不是财政给增加了。
而是当中贪赃枉法的人没了,有时候想想,还在真的是又气又笑。
“你知道,现在老百姓一年交多少税收吗?”
孙承宗放下报纸,忽然问道。
“多少税收?”
说真的,不要说高弘图,就是袁可立也不是很清楚。
两人都是办完事,就回来不是吹牛,就是在研究手上的教材。
“比原来的少了三分之一,就这还能够支持皇上对外作战,你说当横行在冀州和雍州两地的官吏,每一年到底要贪多少银子?”
孙承宗连想都不敢想。
他都不知道,这二三十年,大明的百姓到底是如何生活的。
几人的谈话越说越偏,早就忘了一开始,是在讨论者什么,然而所围绕的都是他们能够看到的那些能够让大明焕发生机的事情。
神奇的让他们,怎么研究,都不为过。
(本章完)
乐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