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良家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零一章女官风气,朕即大宋,杨氏良家子,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铁路的建设,受损最大的无疑就是依靠运河为生的漕运工人和沿河集镇。
大宋的漕运尤其发达,在河北平原、河南平原上,大宋都修建了密密麻麻的水网。
既是为了方便运粮,也是为了增强工业区的材料、商品流通效率。甚至他们还为海商的海船引领河内航线,避开复杂水纹。
说百万漕公衣食之所系,还真是有点保守了。
依托整个漕运网络的男女百姓,加起来或许高达四百万,更宽泛的统计一些相关行业的话,人数突破八百万也有可能。
赵桓如果一定要推行铁路,虽然有这百万漕公物议,也能推行下去。
毕竟大清在灭亡前的十几年里也修了七十多条铁路,长九千多公里,有四千多个火车头。
这个里程和火车数量,当年号称大清为列强之一也不是没有那么一丢丢道理。
只是洋人们也没想到大清有这么强的国力储备,他的大脑,那群封建统治者已经腐烂坏死,导致实力连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都发挥不出来。
赵桓之所以想到大清,就是他觉得,大清那么腐朽的朝廷都能把铁路推进下去,自己没道理压不下去漕运工人的反对。
只是他不想直接镇压。
工业区的水网,在他看来还有非常强大的功效没有发挥出来。
铁路跟漕运不一定要你死我亡,没必要二选一。
最好的解决办法其实是让漕运也发达起来,减少其货运成本,使漕运比以往更加兴胜。
毕竟运河运输,直到新世纪后依旧在使用,其本身没有一无是处,相反只要水利存在,其本身就是交通运输的最优选之一。
所以待大臣们离去后,赵桓把苏黛继续留在了垂拱殿,这里是他的办公场所,苏黛一般几乎不过来。
赵桓笑着说道:“坐吧,参加廷议感觉如何?”
苏黛掩着嘴,红着脸小声说道:“有种神圣的使命感,好像我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会影响天下无数人的命运。”
“哈哈,熟悉几次就好了。你可是朕的妃嫔,要为天下女官作表率。”
苏黛好奇的问道:“我朝女官多吗?”
“占比而言不多,但总数量也不算少了,官员、胥吏大概已经超过五万余人。”
如赵桓所言,大宋女官的规模又扩大了。已经不局限在宫中、皇城司、太医署和学校当中,他们已经参与到了行政管理当中。
更通俗的讲,朝廷不少衙门里已经有了女子坐在桌桉后面,记录文字,处理文书,核算资料。
在其他朝代,这种事应该是非常惊世骇俗的。
但大宋的思潮反复不定,经常从一个极端蹦到另一个极端。
朱熹就是这种特点的最真实见证者,他的理学、心学,哪一阵就被捧到天上去了,简直天不生他朱夫子,万古如长夜。
有时候又被直接打到十八层地狱,恨不得人人喊打,把里面的每个字都拿出来批斗一番,把他的学问当成最恶劣的禁书给禁锢起来,每一句都是文学中最恶毒,最作呕的糟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