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寻塔秋角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7章 第37章初到安州,科举之女宰执,千寻塔秋角角,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襄州整顿了两日,翁氏只恐任倾出门在外不便,又零零散散给她添了不少的行李。
到了江陵府歇了一晚,第二天便搭上了一艘入蜀的商船。
在船上又行了几日,入了归州地界后便行得慢了。此处已是长江三峡地界,因十余年前因赞山崩塌,石塞江流,稍有不慎便有覆舟之险。
一路沿江而上,险滩之处常见江边有覆舟残骸,幸得任倾所在的船有惊无险,直至安州。
到了安州天色尚不算太晚,稍坐安顿,便需先去拜见知州。前任通判年老多病,无法理政,其提交致仕文书后,便由其子接回了老家安养,一应事物均交由通判府衙属官暂代打理。
安州城地处偏远,城郭方圆约二三十里,算不得大城镇。知州衙门在设在城中再往北不远处,通判衙门在城东,两者约摸隔着十来里路。
安州知州姓王,讳羲,字谦和,是个年过不惑的高瘦中年人。王羲早知接班的安州通判,乃是去岁的新科进士,却不知道此子竟如此年少。待问得其年岁,不由惊异,任倾竟比自己的长子还要小上一岁。
任倾顺势问了问王羲的祖籍家眷情况,原来这王羲是常州人氏,自幼家境贫寒,经年苦读十数年前得先帝赐为同进士出身,之后一直在蜀地、陕甘等县外放,去岁冬方才被提拔成了安州知州。如今携老母、妻儿居于安州,长子在成都府进学,次子在县学方才启蒙,另有一幼女方才蹒跚学步。
任倾也将自己的家事大略告知,待听得任倾祖父乃朝中三品尚书时,王羲不由疑惑,以任倾的出身,怎的会被派到安州这等偏远之地。即便京畿之地无空缺,那富庶之乡总归是不难的。
任倾闻言,只道为人臣子,上头派差遣只管遵从便是。为君尽忠,不拘在什么地方。
王知州外放近二十载,不得升迁入京,心中苦闷也是难免的。任倾此话,倒也聊以可慰。
一番交谈下来,二人熟络了不少。
这一路上,雨天极少,任倾一直心有忧虑。从京城出发时,北地和西北便已报了旱灾,从京城到襄州江河密布,灌溉充沛,还不至于干旱。蜀地自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成都府平原得益于都江堰的灌溉,即便雨水少些也是无大碍的。
但是任倾任职的安州,情况却与成都府不同。祖父有一学生,曾下放在安州相邻的嘉州下县,其曾言安州虽是金沙江、大渡河两条大江河的汇流之地,但是其地多小山丘陵,土地是很难得到江水灌溉的。便与王知州询问了今岁安州雨水及如今安州耕地农田浇灌等情况。
任倾出了知州府,满面愁容。看来此前的担忧确是不错,安州也闹起了天旱。
据王知州言,安州自开春后便雨水稀少,但好赖将秧苗都插了下去。自端午后至今,已有月余不曾有大雨降临,如今这水田只怕已近干涸了。
天将黑时,任倾回到通判府衙。王知州本欲留任倾用饭,但被她婉拒了。只说初来乍到,经日赶路还有赶回衙拾掇一番。
知州属官除通判外,皆在知州府衙上值。通判府只通判官并几个具体负责公务的吏员。
任倾本有意召属吏前来细询旱灾一事,却被告知属吏已下值了。顶头上司今日到任,属吏不说上前逢迎,如今还未见上官就已归家,任倾不由皱眉。
府衙后院不算大,总共一间正院,并东、西两个小跨院。前任通判卸任不久,倒也无需过多收拾。
任倾居正院,两名婢女住西侧跨院,得禄并两个护卫住东侧跨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