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安排
独行的蚂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49章 安排,横推诸天:开局小李飞刀,独行的蚂蚁,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李冥将自己知道的尽数教给了嬴政,秦国究竟会变成什么样,一切都要看嬴政怎么做,李冥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帮到他的了。
秦国的事情告一段落后,李冥接下来的重心几乎全部放到道家身上。
随着秦国的国土面积扩大到南越,李冥终于得偿所愿将湾湾收入囊中,道家内一部分人已经被派到岛上开始初步的建设工作。
这次建设使用的劳工全部都是南越周边的土著,&bsp&bsp这些人在见识过大秦的繁华后,几乎所有人都充满干劲,恨不得立刻褪去蛮夷身份,成为一个光荣的大秦子民。
许多人为了后代不沦为如同他们一样的蛮夷,干起活来甚至可以用拼命来形容。
原因也很简单,如果在劳工途中因工身亡,&bsp&bsp可允许一名他的后代脱离贱籍成为大秦子民,这也就怪不得他们如此努力了。
湾湾岛的面积对于道家而言实在有些太大了,李冥为了充实岛内人口,特意找嬴政要了一封诏令,只要,参与修建湾湾岛的人,等建设完成后,允许其中表现优异的人脱离贱籍,就地落户湾湾岛。
至于什么样算是表现优异,那自然是由道家的人说了算,我说你是你就是,说你不是就不是。
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筛选出那些忠心的人,如果,招来一群反骨仔,那岂不是自找麻烦。
按照李冥的想法,湾湾岛建设完成后,会变成道家的大本营,以宗门落户的地方为中心向四周发展,&bsp&bsp最终落户在岛上的人要全部信奉道教,最好是类似狂信徒的那种。
而大陆上的道家则转变为分部,每个三年论道之会选出杰出弟子前来参加即可,&bsp&bsp反正,现在的交通如此便利,再加上道家弟子都是习武之人,有个三五日的时间就能从太乙山赶到南越沿海,渡海上岛一天的时间怎么都足够了。
等墨家将机关朱雀改造完成后,直接乘坐机关朱雀前往湾湾岛速度会更快,基本上一两天的时间就可以到达了。
所以,即便是将总部放在湾湾,道家在大陆的影响力依旧没有丝毫减弱,反倒是很多希望拜入道家或信仰道教的百姓愿意放弃故里,跟随道家前往湾湾岛落户。
道教是道家一个意外的衍生物,本来李冥并没有让道家转变成道教的打算,只是,随着《洪荒》在民间流传开来,道教这个概念逐渐印入百姓心中。
百姓受其影响,下意识开始前往周边的道观内参拜上香,随着李冥所做的事情逐渐付出水面,他在民间的声望自然开始暴涨,&bsp&bsp特别是在老秦人心中的地位已经仅次于嬴政这个始皇帝。
开始的时候,&bsp&bsp因为道家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bsp&bsp那些道观大多数也是道家外堂建立在当地的居所。
因为,道家弟子有规定每日需诵经焚香,所以,这些外堂弟子自己就在观里建起三清坐像供平日诵经时参拜。
而这些地方后来几乎每日都有周边百姓不远千里前来上香祷告,久而久之道家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开始加深,逐渐演变成现在这幅样子。
一些利欲熏心的人从中看到了机会,假扮成道家弟子四处开设道观收取香火钱,其中不乏与道家不对头的百家势力。
这些人利用道家在民间声望为自己牟利的同时,还开始败坏道家一直以来的形象。
李冥等一众道家高层得知此事后,自然不可能让这些人继续败坏道家的名声,立刻召集门内所有弟子出山,只要不是道家原本建立的据点,不由分说尽数铲平。
不仅如此,还要揪出其身后的势力,彻底斩草除根。
一番举动下来,散落在民间的邪道为之一清,除了一些不要命的江湖人士,百家之中已经没有人敢顶风作案了。
不过,这种办法终究只是治标不治本,一旦道家退去难保这些人不会卷土重来,为了彻底解决这件事情,李冥专程赶到咸阳与嬴政商议此事。
经过两人的商议后,一种类似于度牒的道籍被设计出来,大秦境内的道家弟子都会被记录在册并颁发道籍。
道籍上有秦国与道家两家的印玺为凭证,这还只是开始,想开设道观不仅仅需要道籍,还需要道家内部的同意。
只有得到道家允许,认为你有资格开设道观后,你才能自己选择地方建设道观,而道观具体要建立在那里,还需要经过当地政府的同意,并画出具体位置。
道观内平民百姓前来上香不允许收取任何费用,当然,若是有大户人家愿意慷慨解囊也不是不可以收取费用,只是,这些钱抛出道观日常必需开销外,剩下的钱都要花在当地百姓身上。
如果是灾年就用来救济百姓,随说以大秦现在的情况,即便是灾年,只要你有大秦的正式身份,再怎么样也不至于饿肚子。
原因无他,只因在李冥和嬴政的努力下,这种风险早已被尽数嫁接到其他人身上。
现在的大秦,即便是整年颗粒无收,仅凭从周边获取的肉食都基本足够养活所有大秦百姓。
其中,肉食的主要来源当然是广袤无垠的大海,那里有经过墨家改造后的玄武日夜不停的捕捞。
而捕捞上来的鱼类都会被做成鱼干,然后,通过气车运输到中原,完全脱水的鱼干储存条件良好的情况下,存放一年基本不成问题。
当然,随着大秦人口不断飙升,仅靠鱼干肉干不可能满足需求,还需要产出更加丰厚的农作物才行。
李冥对此当然也提出了解决办法,只是,这个解决办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努力才行。
这个办法很简单,就是开设农学院,专门培养人研究农学,如果,其中能出现一位“圣人”,那么类似饥荒的事情将彻底与大秦无关。
只是,这种想法很难实现,圣人可不是那么好出现的,不要说华夏了,世界历史上能以农学封圣的人也只有一位。
这位圣人,若是放在古代毫不夸张的说,流芳百世,名传千古,那只是最基本的,说是万家生佛感觉都有些轻了……
质量不够,数量来凑,只要他们能做到圣人的百分之一,加上秦国广袤无垠的土地也能基本满足逐渐膨胀的人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