臻善提示您:看后求收藏(439救命之恩,穿越养娃日常,臻善,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也是巧合,那破庙中正好有主仆二人。那仆人五大三粗,声音却秀气的很,事后长平还说人家“娘娘腔”,被他瞪了两眼才不埋汰人了。
那仆人精心伺候着一个公子哥打扮的少年。
少年因为中暑昏厥,又因为淋了雨当晚高烧不退。两人带的药因为没收纳好,被大雨淋湿成了一团糊糊,还没拿在手中,就全部被冲跑了。也幸好他身上带了不好长乐准备的药丸子,才侥幸保住那少年一命。不然任由那少年烧下去,不死也得把人脑袋烧坏了。
长安恍然大悟,不敢置信的看着卫思昭,“你是那个女扮男装的少年?”
卫思昭有些赧然的应了一声,“是我。当时在京中呆的无聊……”话及此突然意识到什么,陡然顿住不说话了。
长安却忍俊不禁噗嗤一声笑了,“原来也是个不安分的。”
卫思昭有些窘迫,却不肯落人下风似得嗔了他一眼。那眼神没什么威胁力,却波光潋滟,长安感觉似被电了一下,脸皮陡然烧热起来,浑身不自在的不知道手脚该如何安放。
卫思昭看长安比她更不自在,心里才舒坦一些。她轻咳一声,“我也不瞒你,我还真是个不安分的。我自幼不喜内宅,身手小有所成后,就带着家里安排的护卫天南地北的跑。祖母和叔父他们总觉得亏欠我,便不想我有任何不得意,因而即便是这些无理要求,他们也都答应了。”
“那次去河州,也是因为鞑子被驱除出境,河州繁华更胜往昔。我在京城听多了河州的传奇,总想亲自去看看河州如今变成什么模样。但因为当时才从西北回来没多久,天又正热,家里人担心我晒黑了,又想着我年纪大了,到了说亲的时候,再这么往外边跑,被人知道了不像话,所以要我留在府里将养身子。我那时一门心思去河州,才不想留在府里相看嫁人,所以趁家人不防备,带着一个侍女便偷跑了。”
接下来不用卫思昭说,长安也都知道了。
因为身边没有太多伺候的人,两人出门也太过仓促,很多东西就没有准备。不过卫思昭在外边跑了几年,也有了行走的经验,所以两人一路有惊无险的走了几百里路。
但因为那两天身上有些不舒坦,外加太过炎热,她心里躁闷,就那般中了暑。
丫鬟一人背着她挑选避暑的地方,谁知天将瓢泼大雨。他们没走过这条路,只知道距离最近的驿站还有一天路程,现在过去绝对赶不及。丫鬟顶着大雨背着她四处转悠,好不容易在两里地外找到一个破庙遮身。
可她那天来了例假,先是中暑,后又淋了好大的雨,身体受不住就烧热起来。
刚烧起来时她还有意识,还能听见那清朗温润的男声询问她的症状,之后吃了药实在熬不住,才晕晕乎乎的睡着了。
翌日一早她烧热略有好转,可眼皮沉重的睁不开,脑子也疼的很。她又听见那抹好听的声音,那人让丫鬟探了她的额头,又将随身带着的一些吃食分润给他们。她勉强吞下丫鬟喂下的糊糊,此时外边的大雨已经停了。
等她勉强睁开双眼时,就见那对兄弟的背影已经消失在霞光万丈中。
事后丫鬟还和她说,“幸好遇到了贵人,不然姑娘要吃苦头了。那对兄弟也是京城人士,可惜奴婢身微言轻,不敢询问他们是那个府邸的。不过奴婢听见那兄长唤那弟弟长平,那弟弟唤那年长些的少年‘大哥’,这该是一对亲兄弟没错了。他们长得可真好看,比奴婢见过的世家郎君毫不逊色。可惜姑娘没瞧见,不然又能多吃一碗饭。”
卫思昭回忆着丫鬟的说辞,至今面色还有些泛红。她若是真看见了长安的面容,那是多吃一碗饭的事儿?指不定当时就心动的打马回京,让娘亲和祖母给她张罗亲事了。
可惜当时只听见了一把好声音,并没有看见长安的长相。还是两个多月前柯柯出嫁,她随同祖母过去参加宴席,才又看见了长安。
那时候她也不知道这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只是长安代替他小舅舅给柯柯的两个弟弟说好话,想让他们放行时,她凑巧就觉得他那嗓子好生熟悉。回忆了片刻想不起来在哪里听过,原本就准备这样放弃,结果迎亲的人要离开时,她听到那少年唤了身侧的弟弟一句“长平”,还听他说,“快跟上,小舅舅和小舅母已经出去了,你还在这里磨蹭什么?”
她终于回想起在哪里听过这声音,在抬头看那少年,就觉得脸上登时弥漫上一股热意。
回了府里她都魂不守舍的,埋首在被子中面颊羞红。
丫鬟以为她起了烧热,还大张旗鼓的唤了母亲过来,还要给她请御医诊脉。
她无可奈何,当然,也是因为起了心思,所以扭扭捏捏的把事情说给母亲听。
母亲没一口回绝,只问她可知那少年是否成亲?有无定亲?有无未婚妻或通房妾室之流?他人品如何?才能如何?家境如何?是否是值得托付终身的良人?
她一个问题也回答不上来,母亲就说让她再好好想想,究竟是因为“救命恩人”的光环对他生了好感,还是被他的人品才貌折服,才想以身相许?
她冷静了一些时日,将这些问题好好思虑过。最终确定,她就是喜欢上他的人品,当然,还喜欢他的声音和样貌就是了。
她和母亲说明这些事情,母亲也告诉她,徐长安年已十六,没有成亲,没有定亲,没有未婚妻或通房妾室之流。他人品端方温良,小小年纪已是举人,未来可期。只是他父亲早年战死,母亲大归,他是在叔婶的庇护下长大的。他现在在应天书院读书,下边还有两个嫡亲的弟妹。
母亲赞赏长安的人品才能,却到底对他的家境有些犹疑。
倒不是嫌弃徐家的品级低——那时徐大人只是个回京述职的从三品,还不是现在威名赫赫的两江总督。
母亲担心的另有其他——因她自幼丧父,从未体会过父亲的关爱,母亲就想给她找一个四角俱全的婚事。让她能被公婆喜爱,能有一个长在温馨家庭里的相公,会宽待她,给她安全感。
而长安,他自己都是在没有父母的环境中长大的。这样的少年虽然性情坚毅,但品性中也会有掩饰不住的不自信,更甚者他还容易走上极端。
母亲不想他们两个没有父亲缘的孩子互相舔舐伤口,她想要的是,找一个温暖的少年,找一个良善的家庭,一点点抹平她心中隐藏的遗憾。
而长安,他明显不是最佳选择。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