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8章:洪武大典
执笔见春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38章:洪武大典,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执笔见春秋,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前世的看得不少,尤其对于洪荒体系极为熟悉。
把后世里的洪荒体系搬到现在的神话体系中来,对于如今世界的神话体系都是个巨大冲击。
况且洪荒体系,是真正的把佛道诠释了出来。
尤其是那句佛本是道。
等于是给了大明去吸收海外佛道的大义之名。
除开地方书籍的收集,其实编纂洪武大典还有个非常麻烦的地方。
那就是对于民间知识的收集。
要知道现在很多绝学手艺,并不记载于册,还有个传承的方式,叫作口口相传。
往往涉及到口口相传的知识,则更加的宝贵,也更加有门户之间。
在朱英的要求里,是要所有的知识,都必须要全部的上交朝廷。
而这其中,武学也是包括在内的。
这也就是说,位于民间各门派的武学典籍,也是涵盖在内。
这算是朱英的私心吧。
在后世,所谓的武林秘籍早就成了传说,人们对于所谓的武术,已经是完全不相信。
当枪炮盛行之后,中华武术因为敝帚自珍而导致彻底的没落。
于后世民国时期绽放出最后的光芒后,就等于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里。
五千年的技艺传承,就这么消失,确实挺让人惋惜。
所以即便可能这道令旨,可能会在当今的江湖中掀起腥风血雨,朱英也不在乎了。
站在朱英的这个高度上就会发现,很多事情的对错已经不能用现在来定义,只能是让时间来证明。
此事,交由宋忠负责。
坤宁宫中,朱英对宋忠交代道「江湖中的三教九流,各门各派,对于将自家的典籍交出来拓印,自然会非常抵触,这件事对于你来说还是有很多阻碍的。」
「但即便是阻碍再多,也是要将其完成,虽说你是按照本宫的令旨行事,但也不要太过于行杀戮之事,搅得整个江湖风声鹤唳,这里头具体的分寸,要好生的把握清楚了。」
「尤其是一些两三人的小门小派,祖上光荣过的,则更加要讲究方法,不要动辄就给人灭了传承。」
「且你要讲述清楚,这些秘籍拓印之后,并不会公布于天下,只会存留在宫廷之中,对他们各门派没有影响。」
该说的事情,还是要说在前头的。
其实朱英也知道,当这件事交给锦衣卫来做的时候,已经是代表了什么。
本身江湖门派对于朝廷就有天生的排斥感,更别说是要他们吃饭的家伙事了。
这是天然就存在的矛盾。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便就是这般道理。
「请殿下放心,臣必定遵守殿下的吩咐。」宋忠恭敬的回道。
听到这话,朱英微微犹豫之后,还是说了句「在保障性命的前提下,用一些手段也无可厚非。」
宋忠闻言,心里头顿时就明白了太孙殿下的意思,当下恭敬的回道「臣谨遵太孙殿下令旨。」
朱英明白,当这道令旨下达之后,锦衣卫本来就臭名昭著的名声,会变得更加恶臭了。
而与此同时,可能自己也会有「狗太孙」老爷子也会有「狗皇帝」的名头。
当然,就现在的大明治安环境来说,这些所谓的武林人士,也只敢在心里头骂骂,图个痛快,真要是在大庭广众下说出来,那就是大不敬之罪。
大不敬之罪,按照情节责罚,涉及到皇家名誉,十年劳役起步。
未来的江湖,注定是要迎来一场狂风暴雨了。
这些事情放在国家的层面上,倒是显得有些小了,注定是影响不到朱英这里来。
哪怕是武功再高,在数十支火绳枪下,也没有任何可蹦跶的地方。
三月后,已然是洪武二十九年九月十八。
这天是朱元璋的诞辰,亦是李景隆下西洋的日子。
历朝皇帝对于自己的诞辰都是相当重视的,即便是朱元璋也是如此。
在朱英还没有进宫前,那个时候的朝廷官员们一年只有三天休息,除开正旦,冬至外,就是朱元璋的诞辰了。
这次下西洋的意义重大,所以朱元璋特别定在了自己的生日这天。
实际上说是官员放假,但陛下诞辰谁还敢不来祝寿?
哪怕是病卧在床,那也得是要从床上爬起来才行。
宫廷大宴百官,李景隆因为担任
下西洋统帅的关系,有幸是坐在了朱元璋这一桌。
其实朱元璋这一桌没几个人。
基本上就是朱元璋,朱英,还有郭宁妃,叶月清几人。
像是朱元璋其他的贵妃,包括像是朱英的侧妃,都是不能坐在主桌上的。
今天则就加了刘三吾,李景隆,还有朱橚,以及朱权。
其实在下西洋的人选中,朱英也是考虑过宁王朱权的,只是因为姚广孝要回京师的关系,所以朱英决定让宁王朱权前往高丽。
高丽那边也是相当重要,需要一个有才能的去镇守,而思来想去,宁王朱权是最为适合的。
本身宁王现在还没有海外封藩,这两年一直是在大明军事学院深造学习。
现在时机上也是差不多了。
朱英觉着还是让其到高丽比较好。
次子朱文高现在才堪堪出生呢,总不能等个十几年。
高丽虽说不大,但也不算小,容纳两三个藩王问题也不大,现在主要是先把高丽整合到大明的直接统治下来,而教化的工作相当重要。
即便是次子朱文高长大了,地盘上有个藩国问题也不大,也好是相互牵制一下,不至于乱搞,或是说能互相帮助,这个就没得定性了,只能是看缘分。
「景隆啊,你是咱一直看着长大的,这次下西洋的重任交由于你,咱这心里也放心。」
「此番前去数年光阴,多是辛苦,但也能开阔眼界。」
「来,且共同举杯,咱祝你此行,当一帆风顺。」
朱元璋笑哈哈的端着杯子说道。
李景隆闻言连忙起身双手端杯「谢陛下吉言,臣亦祝陛下万寿无疆。」
随着李景隆举杯,后边的文武百官皆是起身恭敬喊道「臣等祝陛下万寿无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