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喜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九章:饺子馆断货危机,六零国营小饭馆儿,夏夜喜雨,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羊肉烧麦这东西,阳县里基本没人见过。
徐樱起初只是猜,后来听到外面杨花儿点菜,有人问,没人点,就知道,县城里的人是真没吃过了。
因为烧麦这东西本来就不是阳县本地吃食,而是明末清初京里十分流行的点心之一。因平原地区人也都喜食羊肉,很快就传到了平原市,又经过几年的“本土化”改良,才成了本地流行的早点之一,但应当也只限于平原市或者周边。
阳县远离平原市,多半人连县城都没出过,当然有可能从没见过烧麦。
可徐樱既然要卖,就不准备小气。
她让杨花儿端着烧麦笼子出来,给每位客人面前的小碟子里都放上一只,边放,边讲起烧麦的故事。
说的是兄弟两个卖包子,因卖得都是一样的东西,账面分不开,弟弟就想办法,做些薄皮儿开口的“包子”来捎带着卖,便被称作“捎卖”。
“这薄皮儿的开口包子可不简单,传说乾隆皇帝听闻通州有一平原地区的娘子做的烧麦好吃,就偷偷跑去吃,吃完了回宫,写了三个字‘都一处’,大概意思就是,京都之中只此一处好吃,送给这娘子!从此这家烧麦馆儿名声大噪,如今可是京里是有名的国营大饭馆儿!”
杨花儿把徐樱讲给她的故事一次不落的娓娓道来,把食客们说的都难以置信的瞪大眼睛,他们想不到,面前这小玩意儿,居然是乾隆皇帝吃过、又在国营大饭馆儿卖得东西?
那可真了不得!
烧麦了不得,做烧麦的厨师也了不得,而且居然还巧合的都是女厨!
想着这些,再看看饺子馆儿挂的牌匾,顿时觉得这地方跟别的国营饭馆儿在格调上就完全不同了。
至于眼前的烧麦,许多人竟然都不敢吃,他们这个看那个,那个看这个,终于有人闻着羊肉香,馋的忍不住,大胆先吃了一口。
徐樱是白案出身,三十多岁就在平原市最著名的“国营面食馆”当白案主厨,主做烧麦面食,如今重活一世,手艺半点儿没丢,蒸出的烧麦皮儿薄如纸,头顶花开如石榴,里面的羊肉馅儿更是汤汁丰满,肉香浓郁,一口咬下去,面香肉香滚在一起,羊肉的味道愈发显得奶酪一样醇厚,对刚经历过饥饿的人来说,简直无异于人间至美!
以至于每个吃完的人都忍不住狂点头,用贫乏又有力的语言狂夸:“好吃,太好吃了,这京里国营大饭店的东西,就是不一样!”
其他人一听,赶紧埋头吃,吃完了就都问价。
杨花儿指着黑板上菜单后面标注的价格给人讲:“烧麦按笼卖,一笼九个,只比酸汤饺子贵两毛钱,用的可是咱阳县里最好的羊腿肉!”
大伙儿一听,并没有很贵,当下许多人都点单,点来自己吃几个,剩下的小心翼翼打包带回去,给家人们开洋荤。
吃饭的人一波一波的来,又心满意足的走,杨花儿都不用讲故事,客人们更愿意添油加醋的自个儿交流。
于是,才一个早晨,“纪家饺子馆儿来了个京里国营大饭店厨子”的奇怪传闻就传遍了整条街道,向着村里、县里,蔓延开了。
被一盆紧肉水泼出去的孙德兴也从他老娘马氏那儿听说了。
马氏厚道老实,生怕他没工作,就劝他:“你还是回去给纪经理认个错儿吧,要是人家就用那京里来的厨子,不用你,你可咋办?这么好的工作可上哪儿找?”
“呸,这是个屁的好工作,老子一身本事,市里的国营大饭店都去得,窝在这破地方,已经够委屈了,你还让我去求她?我求她姥姥!你等着看,等老子搞得她倾家荡产,到时候,让她跪着到老子门口来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