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章:黄义明奉命寻师姐求艺,黄义明定南边,聊斋公,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三章:黄义明奉命寻师姐求艺

刘惠恕

且说黄义明在话说在勐腊土岗随同大西军主将葬了师尊后,继续追随平阳侯靳统武、李嗣兴、刘震等人从事反清活动。无奈天不佑明,先是李定国表弟马思良不服靳统武的节制,施诡计将平阳侯靳统武毒死后,与总兵胡顺都、王道亨率先带部投降清军。不久,蜀王刘文秀世子刘震亦领兵归附清朝。李定国子李嗣兴见养父靳统武已死、大势已去,也于康熙元年九月上表降清。而此前与李定国征缅甸的大西军另一重要将领白文选亦降清。清廷皆礼遇之,加官进爵,以瓦解大西军余众的反清情绪。清廷又将李定国坟地由云南勐腊礼迁至北京顺天芦沟桥西湖家港,实则是怕南明余众与西南少数民族利用祭祀李定国坟聚众造反。

黄义明见大西军余部的反清活动均已失败,便决心奉师命前往李顺堡寻找师姊顾桂英求艺,以报师仇,擒杀叛逆卢桂生。但天下之大,何处是李顺堡呢?好的是师傅临死前说了一句“岷江李顺堡”。黄义明便择吉日收拾行装入川,决心沿岷江岸寻找到李顺堡的踪迹。

黄义明先是出云南入川,顺着长江的水路寻访至宜宾,此处为岷江水流汇入长江之处,可算是岷江之尾。由此可溯源至岷山南麓、川西北松潘县和九寨沟县交接处的弓杠岭,此处为岷江的发源地,其岭因如弓之杠得名,可算是岷江之头。但一路问人,只是不知李顺堡在何处,只是感到地势越走越低,天气越来越热。终于有一天黄义明来到了乐山地界,但见江东岸边矗立一尊大佛,高约数十丈,面对三江口。原来此处是青衣江、大渡河与与岷江的交汇之处,江面壮阔,惊涛拍岸。至于大佛本身,则是依山形凿就。经向当地人打听,方知此处属四川乐山县,因此当地人习惯称此佛为“乐山大佛”,又因大佛依凿之山名凌云山,又有“凌云山大佛”之称。佛顶有凌云寺,沿大佛侧九曲栈道可上。问起李顺堡事,仍无人知晓。

黄义明于是沿大佛身侧九曲栈道,緩步向佛顶凌云寺走去。抵达寺前,但见山寺破败不堪,这是因为明末连年战争,山寺无香火费来源所致。此时从寺中走出一位七十老僧,举单掌为礼,问道:施主来自何方?黄义明献上白银一两作为香火钱,并说明来意。老僧答道,沿岷江岸上行约百里,在江崖最陡峭处有一圆形山体,老一辈人惯称“李顺堡”,传为宋代王小波、李顺起事时驻兵之地。我早些年曾过此,确曾见一道姑装束的年轻女子带着一个孩子在堡傍结茅而居。只是该处早已荒无人烟,草比人高,你是否还能找到你师姐,则不得而知。老僧发此话的背景是:经明末连年争战及张献忠屠蜀,原号称“天府之国”的巴蜀大地,已是十里无人烟甚至百里无人烟。

老僧甚谢黄义明的丰厚香火钱,留宿一晚,送上干粮。临行之前又告知了有关乐山大佛的历史。原来古时三江汇流凌云山麓,水势凶猛,舟辑过此往往颠覆。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山壁,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唐代开元年间,凌云寺祖师海通禅师过此,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决心募集善款,修凿乐山大佛,以保佑过路商侣平安。他心怀宏愿,一衣一钵,足行千里,八方募化,历经艰辛,终于满载而归。建造大佛的消息一经传开,远近的能工巧匠都给聚凌云山,千锤击石,万众凿山,场面壮观千古。春去冬来,大佛的轮廓也见清晰,三江汇流处也日益平静。一日,嘉州郡守听说海通禅师身怀巨款,就带了一大批随从前来敲诈。海通面对威胁,毫不畏惧,断然拒绝。他说:“自目可剜,佛财难得!”郡守不信有人会自剜其目,他回复说:“你敢挖出自己的眼睛,我便不再索财。”面对威胁,海通禅师当场盘腿坐定,端起铜盘,剜出一目置于盘上,双手端起送到郡守面前。郡守大惊失色,率领随从,狼狈下山,修凿乐山大佛的工程得以继续。但未待大佛完工,海通禅师就圆寂归天了,工程也停了下来。多年后,有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的徒弟得以领着工匠继续修凿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章仇兼琼官迁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滞。四十年后,又有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经三代工匠的不懈努力,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前后历九十年,号称世间第一的大佛像终于完工。

听罢老僧的介绍,黄义明连声表示对海通禅师和其他为修佛贡献的人士的敬意。

且说黄义明辞别老僧后,继续沿着岷江岸边的荒棘乱石,探寻李顺堡的踪迹。一日,忽在岷江边断崖处寻找到一处圆堡状石峰,周边群岚起伏,草木苍郁,其下岷江水奔流不息。惟独此堡状石峰上寸草不生,周边紫气环绕。黄义明寻找到当地一老年猎户寻问此为何处?答复是:听老一辈人说:此峰名“李顺堡”,传为宋代农民军领袖王小波、李顺的驻兵之地。一说王小波领导农民军反宋战死后,李顺继续领兵造反,在成都建立了大蜀政权,自称大蜀王。宋军围攻破城,李顺率残部突围,进入了李顺堡中的蜀王殿。他们至今还活在那里,谁能进入李顺堡,便能见到大蜀王。但传说管传说,于堡周陡峭,寸草不生,由古至今,没听说有人攀上过。

知晓自己终于找到李顺堡了,黄义明高兴得难以自抑。但寻访四周,却未见师姐的综影。仰望堡顶,则见白云环绕,飞鸟云集。黄义明不觉心中生疑道:师傅临终前告知要到李顺堡寻找师姐,话不会有假。现师姐不见,莫非是此堡另有机关,师姐居于居于堡内不成?

黄义明试图攀登上堡,但四周如壁,无处可攀。以刀刺岩,则坚固如钢,寸痕寸痕不起。最后只能,围着李顺堡绕圈子,试图寻找攀堡捷径。忽然发下堡下陡崖数十丈临江处,崖壁呈红褐色。寻至,以刀刮浮土,显出相环的十个字:“要进蜀王殿,江矶晋老道。”字中间隐约显露出一个似钥孔状的缝隙。黄义明暗道:此处必关进入李顺堡的机密所在。晋者,见也!江矶,岷江畔也!必然离此堡不远。但何处又能找到老道呢?

黄义明俯身向岷江下探,但见岷江如带,过舟如蚁,令人头晕目眩。而古堡直下岷江岸处,似有一平台,可以住人,且顺古堡方向直下,似有古人用刀斧所斫之路径,以利攀行。这条路径以寻常人论?断无可行之理,因为其陡异常。但黄义明师从李定国,从小练武,翻山越岭,本非难事。于踩着碎石,向岷江边缓缓下行,不时有被踢人江中的碎石,激起阵阵浪花。他终于来到江矶平台上,但见平台高出江面数丈,似有古人筑房残基,旁边且有浅坟一座,坟前有碑。抚去石碑浮尘,细辨那碑文,上书“青城道长之墓”。碑的反面刻着:“碑下藏玉匣,赠与有缘人”十个字。

黄义明恭敬地对着青城道长的坟碑磕了三个头,说道:“青城道长老人家,请原谅晚辈打搅安眠。待我进入李顺堡寻访到师姐后,一定前来谢罪,另立新碑。”说罢,双手发力,取出碑石。碑下为黄土夯实,又挖土三尺,果见玉匣一只:匣上有字:“玉匣藏金钥,开启石堡路。”打开玉匣,但见一把长约二寸许的金钥,光彩夺人。钥匙上镌有“启堡金钥”四个蝇头小字。令人费解的是:黄金性软,而此钥匙奇硬,不知为古人用何种金属铸成?

取钥匙之后,黄义明重上陡崖,由玉匣中取出金钥,缓缓插入“要进蜀王殿,矶崖晋老道”十个环字中间的暗孔,口中祝道:“愿青城道长在天之灵,保佑我寻找到师姐。”言毕,突闻得滚雷般的一阵轰响,顺着钥孔方向,原先完整无缺的陡崖,已裂开一条可直攀堡顶的阶梯路。

黄义明一阵兴奋,直奔堡顶。登顶后才发现,原来传说中的李顺堡为一座造型古朴的石楼,共上下两层,虽经千年风吹雨打,仍旧坚固异常。他踩着厚厚的积尘,来到石楼顶层,但见遍地都是被先人遗弃的军械,石楼底层也是同样景象。黄义明暗道:此处是李顺堡不假,但石楼上下,最多可容百余人,且此处无水、无粮,李顺纵能率军登临此处,又如何活得下去呢?莫非此堡另有暗道,能通过堡下陡崖,直下岷江不成?思想及此,黄义明拾起前人遗弃的兵器,四处敲楼坪。“空的!”“空的!”他兴奋地叫了起来,但是随着叫喊,却是一声轰然臣响,把他掀入了无底的黑暗。

进入黑暗中很久,黄义明才慢慢苏醒过来。远处透来一线微光。他发现自己躺在一张厚厚的垫上,并未受伤。刚才显然是受惊过度,失去了知觉。

顺着黑暗下行,黄义明发现身临一个巨大的古代兵库中。头顶有数米高的石壁,下面沿伸着无穷无尽的石阶小路。路的两侧陈列着数不清的刀、枪、剑、戟和其他兵器,寒光逼人。他随手抽出一把脱鞘的宝剑,发现剑柄上镌有“应运元年”字样,“应运”是大蜀王李顺的年号,也就是北宋太宗淳化四年到至道元年间,当时他们率农民军攻克成都后,曾建元“应运”,这说明兵器的主人是大蜀王李顺无疑,也说明民间有关李顺堡的传闻并非空穴来风。

顺着微光,黄义明沿石阶而下,以为快找到古堡出口了,走到路的尽头才发现,透亮的地方是一个人头大小的气窗,外对着岷江万倾水面。顺着气窗外望,日光在眠江的水面上闪耀。又是一声轰然巨响,他掀人更深的底层。

这次这黄义明没有吓昏,而是镇静多了。他他发现自己站立在一个巨大的有弹性的软垫上。黄义明已逐渐习惯了古堡中的黑暗,借助气窗透过的微光,不用手电筒,也能看清堡内的陈设。第二层库房也是巨大的兵库,与第一层所不同的是:这里陈列的是弓箭和盾牌。他随手拿起一张弓拉了一下,好厉害,居然仅拉开了三分,看来大蜀军战士都是了不起的人。黄义明这时发现,古堡的库房与库房之间是利用翻板结构来连接的。人能下得去,但上不来。这样的设计,也许是大蜀军害怕内部出叛徒,而自断后路。那么前面一定有出口!黄义明继续前进,在第三层库房中陈列的是数不清的长武器。有矛、斧、砍刀、钩连枪……,最令人惊奇的是在库房中央兵器架上插着一支一丈多长的矛,矛柄上刻着“燕人张飞”的字样。张飞是三国时人,比李顺生活的北宋年代要早了七百多年,他用过的武器竟然被放置到这里,这说明大蜀王是一个收藏古兵器的爱好者。

在库房的第四层和第五层,有着堆积如山的铠甲和马具,还有很多突火枪和突火炮。这中国最早的火药兵器。看来李顺真是活着进入李顺堡的,他没有甘心于失败,而是一直想复国。

黄义明对活着走出李顺堡有了信心。因为虽不能退回入口,却有把握找到出口;而从石阶小路前方气窗的位置来判断,距离岷江的水面已越来越近、出口一定就在接近岷江的水面上。但是对于能否在李顺堡中找到师姐,黄义明却心中无底。

进入第六层库房后,黄义明大吃一惊,因为这里储存的不是兵器而是书籍,在小路两侧陈列的书架上,堆积着许许多多的线装古书,还有一部分文字书写于竹简之上,用线串着。这显然是先秦古籍。看来大蜀王李顺还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黄义明随手拿起一部线装书,封面上写的是“大蜀雄军名簿”。还有一本书页里用密密麻麻的字写道:“豪宗王某不法,侵夺人田,正法,还佃民张洋旧地十亩”。这是大蜀政权惩办豪强巧夺民田的裁决书。书架上还有一捆厚厚的竹卷,我打开一看,卷首竟刻着“竹书纪年”四个大字。按前人的说法,这是先秦古籍,被晋人发掘,佚于唐代。看来此书时至宋代,仍在传世。

黄义明此时感到腹饥难忍,心想无论能否找到师姐,得赶紧出堡。便无心浏览书房藏书,顺着前面宛延弯曲的石阶小路,急步前行。当进入第七层库房后,了,已看不见前面气窗中透过的亮光。因为周围是一片灿灿金光,把高大的库房映得通明。原来这是大蜀国的金库,路边堆满了数不清的金锭、银锭、布帛和绫罗绸缎。无法估价这些财富的价值。

当进入了第八层库房,“粮食!”“粮食!”黄义明高兴得双脚直跳。这下可饿不死了。原来这里是大蜀军的粮库。堆积着如山的米袋、面袋和各种新鲜瓜蔬。而据估计,这里的储粮,足可以供万人大军吃上一年。奇怪的是,从大蜀政权建立至今已过了近七百年,为何粮库中的东西还不腐烂?黄义明此时方发现,尽管堡外已是盛夏,而堡内气温却凉爽益人。心中暗道:莫非大蜀军发明了一种能使被储藏物品不腐的恒温?看来自然界中未解之谜尚有很多。

黄义明已走向石阶小路的尽头,前面出现了丁字路口。李顺堡的出口看来就在前面了。路口旁是一口数十米见方的深潭,潭水清澈,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大鱼正在水中遨游。潭旁立有石碑一块,上书“长寿泉鱼池”。看来这里是大蜀军的水源和渔池。这口潭显然与岷江水源相通,这些鱼无疑来自岷江,捕之不尽,用之不完。在潭傍黄义明掬水痛饮,拿出干粮饱餐,顿觉精清气爽,消除了全天疲劳。

顺着丁字路口右转,路的两侧排列着许多大灶台,一根根特制的长烟囱通过一根总管延伸到气窗之外。灶内残烬依然,灶旁则是数百张石制桌橙。这里显然是大蜀军的伙房,莫非李顺堡内还真有人活着?是人?是鬼?想到这里,黄义明一身冷汗。

透过气窗外望,这里已和岷江水面持平,岷江上落日的余辉,正映得江水一片通红。黄义明以为他终于可以出堡了,尽管寻找师姐着,心中却一阵喜悦,大踏步地向前跑去。

“堡内有人!”突然间黄义明突然惊恐地叫了起来。原来路径稍下拐角处有一块能容纳数百人的高台,台的正前方是一对巨大的“水晶玻璃门”,阻挡着岷江万顷碧涛涌人堡内。借着落日的余辉,黄义明清楚地看到:身材魁梧,面色乌黑的大蜀王李顺面向岷江,手按宝剑,目光炯炯地坐在王位上望着他,大蜀王身前是一张书案,书案正中放着一个斗大的木盒。木盒旁边则陈列着大蜀王征战用的金玉雕鞍。大蜀王两侧对坐着数十名文武将官,手中持笏,目光安祥。文武将官再下,又对站着数十名持戟的卫兵。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蜀王殿。

“堡内有人”蜀王殿上回响着惊恐的叫声,但是没有任何人回答。莫非他们都死了吗?黄义明惊恐的身上每根毛发都竖了起来。惊魂少定,黄义明上前细察,发现蜀王殿上站立的.果然都是死人,只是他们容貌如初,坐而不倚,立而不倒。

正在惊恐之时,黄义明却突然听到一声稚嫩的喝声:“何方妖人竞敢私闯堡内打搅我母清修!”黄义明定睛一看,发出喝声的竟是一位年仅四五岁的男孩,自蜀王殿后的拐角处走出,其身后跟着一位年似二十余岁的美貌妇女,正是他朝思暮想的师姐顾桂英。令黄义明不解的是:师姐年长出他许多,在师姐与他分离之时,他还是一个十余岁的孩童,现一眼看去,师姐年龄竟与他相仿,因何师姐容颜不老,永葆年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武侠修真小说相关阅读More+

青天武帝

龙城老仙

老婆忌日,我重生了

馨馨子主上

我以科学证仙道

疯狂炸弹

重生:火热1990

我会女装

东京房东

八鸽子

神医小村民

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