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二章 信风已是吹起
寒梅惊雪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九百六十二章 信风已是吹起,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寒梅惊雪,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京师。
朱允炆看着宋晟病逝的文书,陷入了深深的痛苦。
因为洪武四大案的存在,朱元璋没有给自己留下多少名将,屈指可数的将领里面,宋晟算是一个很特殊的人,他文武兼备,有大将之才,较之耿炳文更擅进攻,较之郭英更善防守。
宋晟戎马一生,功劳难数,攻集庆、克徽宁、征关陕、镇凉州、破哈密、威震西域,力俘卡拉奇,对战米兰沙,大败帖木儿……
朱允炆有些心疼,不知道是不是西域这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耗去了宋晟最后的生机,让他比历史上早离开了两年。
这个可敬的老头子走了,打乱了自己对西域的安排与部署。想要找出另一个合适的人选控制西域,是很难的一件事。
袁岳是不错的人选,但他更多是武将,缺乏都司政务处理的经验与能力,想要锻炼起来还需要时间。
朱棣的意见是安排瞿能接替宋晟,瞿能确实是一个好的人选,不仅善骑射,还明韬略,也算是文武全才。美中不足的是,瞿能在西域的威望有限,他比不上宋晟,很难凭借着一个名字就威慑地方。
可朱允炆没有其他的人选了,只能选择瞿能成为西域都指挥史,并抓紧时间培养袁岳、刘启夏、周大志等一批新人。
内阁拟写文书,提议朱允炆追封宋晟为西宁侯,朱允炆审慎再三,拒绝了西宁侯的封号,改封宋晟为宁国公。
这是建文朝第一个国公,虽然给了一个去世的人,但无疑证明了朱允炆对宋晟的器重、缅怀与离去的悲痛。
宁国公的封号很重,但给宋晟是实至名归。
因为宋晟走了,袭爵的人自然成了宋晟的次子宋瑄(长子宋茂早亡)。
朱允炆等待着大军班师回朝,可朱棣还没带人回来,就惹出了一大堆麻烦,一桩桩「恶行」传入朝廷之中,激起无数公愤。
就连新任的礼部尚书陈性善也止不住弹劾朱棣,言其「无法无天,跋扈无度」。
都察院右都御史练子宁更是写了万言书,要求惩戒「滥杀无辜」、「罪责累累」的朱棣,监察御史、给事中,更是闻风而动,弹劾奏章一封接一封。
事情闹大了,六部中礼部、刑部、吏部,都在弹劾朱棣,内阁中郁新更是抓住机会,主张借此机会严惩朱棣,以儆效尤。
户部尚书夏元吉没有动静,朱棣怎么捯饬,打几个人,杀几个人,实在和户部关系不大,今年有些春旱,山东、河南多地开春后滴水未降,户部拿出了三十万两支持两地修筑水利,开挖水井,以保春苗长势。
夏元吉担心两地灾情严重,若再不缓解,两地夏粮减产将成定局,到时不仅会影响两地民生,还会波及新都营造。
工部尚书郑赐也没心思管这点小事,虽然西域战事结束了,但西北的混凝土工程建设可没停下来,新都营造也没停下来,各地矿产的监察也没有停下来,工部忙的很,能抽空到奉天殿打个卡就算是给皇帝面子了,改天忙得不可开交,都不来奉天殿了。
最耐人寻味的还是兵部,铁铉领兵部,朱棣胡作非为,兵部应该第一个跳出来才是,可谁知铁铉似乎眼瞎了、耳聋了,面对满朝弹劾朱棣的声音,即不表态支持,也不表态反对,浑似什么都没听到,就连兵部侍郎古朴也保持了沉默。
在铁铉看来,朱棣虽然胡来了一点,但他胡来不是没有道理的。
现在大明控制西域,还留着一个哈密王活着干嘛?西域将是大明的行省,谁家行省里放一个地方王,还掌握实权,控制地方?
如此割裂国土,割据地方的地方王,不处理掉怎么行?
只不过铁铉更倾向于将脱脱带回京师控制起来,可谁知朱
棣为了「自污」,直接将脱脱这个傀儡给杀了。
得,杀了就杀了吧,朝廷也不需要给他办追悼会。
至于朱棣的其他恶行,杀几个贪官,揍几个文官,吊打一群土匪,那都随他,爱咋咋地,他现在这是给自己挖坑往里面跳。
不跳不行啊,朱棣是藩王,又立下如此不世之功,你让皇帝如何封赏?
朱棣知道皇帝为难,知道朝廷为难,索性拼着什么赏赐都不要了,自污起来,干点出格的事,只要到京师不被拉去菜市口,什么事都是可以干一点的。
铁铉明白朱棣,所以不弹劾。
朝廷中许多人都看得清楚,比如解缙、杨士奇、夏元吉等,他们不是不想参与进来,而是朱棣现在的所作所为,符合朝廷的利益,也为无可封赏变得可操作,不至于寒了将士的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