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者即正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一十四章 全面出击,伐清1652,胜者即正义,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洪承畴在王辅臣的护卫下,和扎喀纳各领一支兵马分别从城东和城北突围,贺九仪麾下兵马不足,还有数千是农兵组成的战兵营,加之他担心围得太紧,城内的清军会狗急跳墙,鱼死网破,并没有竭力封锁。
最终,洪承畴和扎喀纳在付出了两千多兵马的代价之后,最终从殿前军防守最为薄弱的城北汇合,然后突围而出。
贺九仪并没有着急追击,孙可望之前已经交代过他,只是要他拿下武昌城,洪承畴麾下的武昌守军只需要尽可能拦截,最重要的是保存实力,时刻待命。
而贺九仪也想保存实力,洪承畴手中还有数千精兵强将,他自知没有本事同时拿下,所以选择了利用孙可望大胜的声威,以最小的代价拿下武昌城,最终俘虏了近万清军俘虏,还有数千民壮。但武昌城内,洪承畴囤积的辎重粮草基本上都已经被烧完。
洪承畴和扎喀纳突围之后,一刻也不敢懈怠,领兵直奔长江南岸的三江口,趁着明军水师还未封锁这段水域的机会,汇合了江北前来接应的绿营兵,从那里渡江北上。
卢名臣,李来亨,刘文秀等人很快接到了武昌大战胜利的消息,卢名臣一面分兵护送李来亨渡江攻打荆州,一面领着剩下的船只顺流而下,直接封锁了鄱阳湖湖口。
李来亨全军北上,将高第驻守的江陵城团团围住,高第因为信息不通,对战局还不够了解,又见李来亨围而不攻,原本还犹豫不决的,但坚守了两日,发现刘文秀也已经率大军前来,很快就要抵达江陵城下之后,当即带兵突围出城。
李来亨北攻,刘文秀东进,说明武昌城的战局已经有了结果,还是极其不利的结果,高第虽然暂时还未受到确切消息,但他不敢把自己的全部家底拿来做赌注,甚至来不及烧毁城中的粮草辎重,匆忙之间便突围北上,直奔襄阳而去了。
而李来亨和刘文秀拿下荆州之后,又获得了数万大军急需的粮草马料,分赃完毕之后,随即兵分两路。刘文秀改为北上攻取郧阳,襄阳二府,李来亨东进拿下承天,汉阳,德安等地。
高第原本还想固守襄阳这个战略要地,不至于让明军直接威胁到河南的,但襄阳城在明末清初的几十年,已经被多次破坏,城防并不巩固。
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随着高第一路溃退,武昌城大败的消息也已经传遍湖北,各地绿营兵纷纷反正暴动,接应李来亨和刘文秀的兵马。
不要说襄阳城了,就是当年固若金汤的郧阳城,也被刘文秀不战而下,高第见状,也放弃了弹压襄阳的绿营驻军的想法,当即撤往了南阳城。
同时,得到了各地绿营兵接应和引路的李来亨大军也十分顺利拿下了承天府各城,而汉阳府城内的清军守兵在两个主将的率领下,当即撤往了黄州府北部,东部的山区,汇合洪承畴等人之后,有了据险而守的资本。
其实,就算他们不汇合洪承畴的残兵,李来亨也不敢再追击了,他还得整合承天,汉阳,德安三府的绿营兵,和刘文秀讨要回襄阳府。
作为交通要地的襄阳在近十年中免于大的战乱,经济已经得到了不小的恢复和发展,无论是刘文秀和李来亨,都想要为自己的部下讨点好处,李来亨若是去迟了,恐怕就是渣都不剩了。
与此同时,拿下大冶和兴国州,休整了两日,让武昌城大败的消息传遍江西之后,孙可望开始率剩余的两万余殿前军主力和两万农兵,民夫组成的辅兵,在卢名臣水师的策应下进入江西。
冯双礼,马进忠率先收到了消息,在孙可望行动的时候同时出击,而李定国则是在孙可望开始行动之后的第二天才收到消息,行动已经十分迟了。
这自然是孙可望有意为之的,他敢如此“冒进”,最主要的还是王自奇的军情司工作十分出色,江西各地新组建的绿营兵将领,从百总到游击,到守备,甚至还有参将,有十几二十个被渗透。
这也就使得孙可望对于江西各地的清军守备情况十分清楚,有了武昌大战的胜利,又有这些反正的绿营兵,加之江西各城的满清八旗兵一心保存实力,并没有继续固守的意思,纷纷撤退,孙可望很快就拿下了赣东,赣中七府。
而李定国反应过来之后,最后只拿下了南安,赣州二府,以及抚州南部,建昌西部的一部分。
不过,这已经是孙可望和李定国扩张的极限了,孙可望自不用说,李定国还得分兵福建,占了小半个江西之后,还得整合当地的绿营兵,也无力再扩张了。
随着武昌城清军大败的消息传到福建,当地的相持局势也随之被打破,陈泰和尚可喜两人当心占据了赣州府的李定国发难,最终决定收缩兵马,退往邵武,建宁,福州等地,沿建江而守。
李定国见状自然不会客气,当即传令窦名望从漳州府出发,派兵占下了汀州,延平等地,根本不给郑成功机会。
不过,在耿继茂久无援兵的情况下,郑成功最终攻破了泉州府城,斩杀了满清藩王耿继茂,声威大震,随即发兵北上,攻取了半个福州和福建,浙江南部沿海的大小岛屿,并布下重兵和清军隔江对峙。
从湖北,到江西,再到福建,奉永历为君的南明联军全面出击,收复了大量国土,南明联军也第一次在军力上开始对清军缩小到了势均力敌,甚至是占优的水平。
而清廷一路溃败,八旗损失近半,根基受损,后方也即将面对不断反正的绿营兵,以及愈发活跃的反清力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