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人才难得 一年过半,锦衣当国,特别白,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一千零五十七章人才难得一年过半
不管在那个时代还是这个时代,王通从来不觉得糖这个东西有什么稀奇的,锦衣卫小旗比起京师里的权贵富人差的很远,可吃糖还是吃得起。
随着长大,随着对这个时代的经济越来越了解,王通才知道糖在这个时代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货物,从大明去往倭国的航线,运一次糖,且不提回程所带的货物,利润就能有四倍以上,去往南洋,也能有差不多的倍数。
这还是在糖寮里收来蔗糖,如果自己种植甘蔗,自己榨糖,自己运输,这利润还要惊人
而且王通还了解到,从大明去往欧洲的航线上,也有船只专门装运白糖,这条航线几万里,路途遥远,时间单位几乎要用年来计算,所运输的货物都要有暴利才行,可见蔗糖在欧洲能卖出什么样的价钱。
“公爵大人,白人来到大明,最惊讶的一件事就是这里连贫苦的百姓都知道甜的味道,在从前,我们那里的老爷们分家产,蜂箱是要作为重要财产列在明细上的,还有传说,说是蔗糖第一次到港口的时候,有人尝了一口,立刻去教堂忏悔,他被甜味弄的愉悦无比,以为自己堕落了。”
南洋的气候实际上很适合蔗糖的生长,不过土著们连种地都不愿意,更不用说种甘蔗了,汉民们自然是能手,那名掌柜和王通提了之后,王通自然是大力的支持,马上说明,不管是需要什么,都可以和松江这边张口。
这个话题不是私下议论,而是将三江系统在松江的各处掌柜管事叫来公议,大家也不是七嘴八舌,但有价值的议论就可以在这里提出,而且会得到嘉奖。
既然说起,大家群策群力,却说到了别的,吕宋那边适合种植甘蔗,但毕竟人力上还有局限,不能完全投入到种植业中,要抽调人手在港口,在团练上,土人的侵袭也不得不防,但吕宋的北边倒是有个更好的地方。
这地方名字不少,一个名字王通没听过,唤作“鸡笼”,一个名字王通很熟悉,唤作“台湾”。
在闽浙东边的这个大岛一直没有得到什么充分的开发,真正大陆上的人涉足那里,还是三国时候的吴国去搜检人口,再之后,就再也没有什么联系。
烟瘴之地,山中又有野人,而且山地多,大陆又没有什么船只去那里,自然没有人涉足,南洋那里虽说土人也是混账,可毕竟是有人类居住,相对文明些。
可相比于吕宋,台湾也有台湾的好处,比如说那边没有什么土人侵袭的压力,也不用担心海上的白人杀过来,可以从容经营,而且那里虽说偶然有海盗和渔民为了避风停驻,可也知道那边有几个天然的良港,可以当做三江船队的中继点和基地。
台湾的气候最适合种植甘蔗,其他粮食作物也没什么问题,将那里经营起来,价值可是要比吕宋还要大,毕竟台湾距离大陆更近,物资流转更加方便快捷。
那位叫王柳州的掌柜提出这个建议之后,王通的神色没有动,不过他身后的亲卫却注意到王通的手拍了下把手,以王通的涵养功夫,现在也能做到泰山崩于前不变色了,但听到台湾这个地方,却有些无法平静。
在现在的形势中,台湾的意义并不大,不管从地理角度还是经济角度,经营起来也不过是几个良港,偌大一片庄园而已,但对王通来讲,那一世说的太多,听的太多,不知不觉已经在脑中印下,轻易抹不去的。
只是心里有波动归波动,做事却不能凭着一时兴起的。
“现在要发行银票,要铸金饼银饼,吕宋那边还在不断的向里投银子,咱们三江各个商号中用钱的地方也是不少,还要有一笔做储备,这台湾开发,不说别的,前面两年招募人口之类的事情,大笔的银子都要向里丢的,吕宋、台湾、虽然有难易之分,可性质是一样的,谁先谁后,也要考虑清楚。”
王通沉声说出这番话来,下面的一干掌柜管事能做到这个职位年纪都是不小,和王通一样年纪的已经算是年轻的很,可王通这个沉稳和大局观却是远远超过他们,当然,对这个,众人也都是见怪不怪了。
一个建议规程,能让王通说出这么一番话来,这已经说明王通赞许了,接下来就是讨论能否实行,如何实行的问题,也就是辽国公常说的一个古怪词“可行性”,那提出建议的掌柜这富贵是免不了了。
大家先是羡慕的看了看王柳州,然后各自琢磨起来,那掌柜能说出这个,自然也就考虑过“可行性”。
“公爷,这个小的还有个主意,吕宋这桩大利,现在消息渐渐传开,小的在店里听南来北往的商人们多有谈起,南直隶、浙江、福建和广东几处,不少人都在慨叹他们知道消息知道的晚了,搭不上这一个发财富贵的船,后悔的了不得,可吕宋那边,各大家都是分的差不多了,也没什么空子给别人进去,既然大家都有这心思,都想着赶上殖民拓荒这一茬,不如老爷就将台湾圈出来,让各家各户的人迁徙百姓过去,让他们自己在那里开垦田地,移居人口,先将那里兴发起来,然后再说。”
王通一愣,随即微笑着点头道:
“你这个‘然后再说’讲得好,王柳州,我再问你,没什么好处,还要先期投进钱去,凭什么让他们来干?”
这就是说到细节处了,王柳州知道自己已经是得了富贵,可这富贵多大,就要看自己接下来这一步步的行为对不对。
“公爷在松江开埠,招揽人手劳力,江北那些运人过来的商人,都在公爷这边得了便利,在这松江之处有种种好处,现在公爷手上有天津卫,有松江府,还有吕宋这一处,咱们三江系统里,又有各项海上陆上都用得着的俏货,有这几样在手,咱们可以短时间少赚些银子,给他们些好处便利,吸引他们向着台湾运人开垦,咱们现在少赚了,将来可是大赚的。”
满屋子都是赞赏的目光,这王柳州也就是三十出头的年纪,看着也没什么出奇的,本来提出这个意见,大家也不觉得是什么太稀罕的,或许是撞大运撞到的,但这一条条的说出来,那就说明提前谋划过了。
这成功不是侥幸,说明这的确是有才,王通坐在座位上看着站起的王柳州不断点头,开口缓声说道:
“如何经营,如何引资招商,你拿个详细的章程出来,这件事专门去做,单独立一个台湾局,你来做总办,直接跟本公禀报,吕宋的事情,交给别人去做吧!”
屋中几十号人都是轻微骚动,知道这人会有富贵,却没想到是个这么大的彩头,单独负责一个店铺不说,而且直接和辽国公禀报,这在三江系统中,那可是最顶尖地位才有的待遇,真是让人羡慕嫉妒。
跟着辽国公做事,有能耐肯吃苦,那就不用担心自己被埋没了,这个大家都知道,可这几年,规矩慢慢的立了起来,摊子越来越大,体系渐渐的完整,现如今大家做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但王柳州献策得了富贵职分,又是将大家的心思撩拨了起来。
这样的创新合理化建议,看着偶然,实际上在三江的体系中也是一种必然,王通建立起这个商业系统,外壳是这个时代传统的商行店铺,内里却给他注入了许多的新鲜事物,现代的经营理念,现代的管理制度,等等等等。
在这样的环境中,愿意学习努力工作的掌柜和伙计们,一方面积累大量的经验,一方面接受大量的知识,他们会主动的想着改编,想着改进提高,和大明其他商号不一样,在三江系统内,真正有本事的英杰人物都不想着自己出去独立发展,都是留在这个系统中,一来他们明白自己可以爬上去,二来他们知道自己有太多的东西要学。
不说别人,商业系统的第一号人物古自宾,在没有遇到王通之前,倒是喜欢享乐,遇到王通之后,每日里除了做生意之外,还专门的请来书办师爷之类的整理各种条陈,琢磨三江上下的规章制度和各项生意,不敢放松分毫。
正因为有此种种,才有王柳州这样的人出现,才有这样的建议提出来,也正因为如此,三江匠坊才不断的有技术革新一项项的做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