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糊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11章 贵是唯一的问题,1991从芯开始,三分糊涂,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老李回来之后便开始搞这个,我接触一下没毛病吧?”姜涛把刚才李明柳丢给他的烟在桌上搓了几下,啪嗒一声点着了。
苏远山便笑着点了点头:“这玩意原理其实挺简单,翻来覆去总离不开MOS场管。”
姜涛道:“但成本降不下来始终是大问题。”
“所以我们就是要解决成本问题。”
苏远山笑着道。
……
NAND闪存,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距离真正商用化那是遥遥无期。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贵。
现在的架构还只是SLC架构,SingleLevelCell。它一个单元中只有0和1两种变化,只能存储1bit的数据。
它的优点是快,稳定性好,寿命长——理论上可以达到十万次完擦写的寿命。
但确点也很明显,容量低,成本高。在后世,能用到它的场景只有极端环境下的工业领域和其他不计成本的领域。
然而,成本向来是阻止一种科技产品普及的最大拦路石,也是最容易被搞定的拦路石。
于是几年后,Intel就搞定了新的架构,MLC——MultiLevelCell。
相比SLC,它的每个cell单元能存储2bit信息。
相应的,它的制程就更复杂,同时可靠性也读写速度也降低了,使用寿命更是以指数方式下降。
但就算如此,它的价格依旧略显昂贵,并未给闪存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普及。
真正让闪存普及的,其实是TLC——TrinaryLevelCell,翻译过来就是三重单元。
它每个cell单元能存储3bit信息,需要更复杂的制程和电压控制。
缺点一如既往。
然而,它却是让闪存走进千家万户的绝对功臣。
以至于,到了后面还诞生了QLC——每个cell单元能存储4bit信息,容量更大,但更慢,寿命更短,但成本也能压缩到更低。
并且,来自后世的苏远山知道,在闪存产品的发展过程中,闪存的架构只是制约产品读写速度的因素之一,甚至都不是最大的因素。
最大的因素其实是数据传输的接口协议标准,其次主控芯片和相关技术,最后才轮得到架构。
就像即将诞生的USB1.0协议,虽然在远芯和星海的倡议下,采取了比较激进的方案,速状态下也只有48Mbps的传输速率——这已经是历史上12Mbps的四倍了。
在这种协议下,就算你用最牛逼的主控芯片和最牛逼的闪存颗粒,它也慢。
因此,闪存的未来,还得靠协议,主控,颗粒架构,这三方面来同时推进。
……
苏远山这次过来,主要便是要给老李这边指出两个方向。
第一个方向是把单层结构变成多层,这样就可以在单位面积上堆尽可能多的晶体管。
第二个方向自然便是MLC了。
很凑巧,这两个方向的相关基础技术和原理……苏远山都了解。
但烦躁的是,他不知道要如何才能巧妙地引导李明柳他们往正确的路上走。
正如他对他的师兄们的态度一样,李明柳他们也是远芯得基石,是有大用途的。除非万不得已,苏远山是不可能亲自抛出方案,然后等着这些人给自己鼓掌的。
那样对远芯没有任何好处。
书阅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