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巴忌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不识庐山真面目,孝与不孝生死绕,巴巴忌酒,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马谡这人,好论军计。因于有着共同爱好,诸葛亮经常和马谡一边品茗,一边讨论问题,时常一谈就谈到深更半夜。
马谡的军事理论不错,但在实战上,就差劲了。街亭一战中,马谓不听部将王平力劝,带领大军登上位于街亭旁边的南山,名曰"居高临下",此举不仅使蜀军丢了街亭,而且使最有可能成功的首次北伐,功亏一篑。以至诸葛亮在恼怒之余,挥泪斩了马谡及数位支持马谡布防南山的将领。
关兴是关羽的次子,性情随父。都说虎父无犬子,关兴的武功也是了得。诸葛亮非常看重关兴,有意培养于地。关兴弱冠,也就是刚到成年之龄时,诸葛亮就让他当了侍中、中监军等重要官职。
但可惜的是,关兴的身体素质不好,年纪轻轻,就罹疾病,医治无效,英年早逝,获年不详。
法正原来事奉刘璋,因觉刘璋难成大事,遂与张松合议暗附刘备。刘璋昏庸,采纳张松、法正建议,邀请刘备入蜀。法正的才能,主要体现于远见卓识,几乎可与运筹帷幄的诸葛亮相并论。刘备去打汉中时,法正随同。定军山之战中,法正出主意,黄忠出力气,一战定乾坤,斩杀曹魏名将夏侯渊。曹操闻此消息,痛叹"断吾一手臂也。"充分说明法正智谋上的厉害。
诸葛亮虽然和法正兴趣、爱好不同,但他对法正的智谋,则是十分的欣赏。可惜如此一个人才,在帮助刘备拿下汉中后的第二年,因病去世,年仅45岁。
杨仪之才,既不在军事,也不在谋略,而是在后勤。千万不要小看后勤,那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之语,足可表明后勤的重要。诸葛亮每次出兵,总让杨仪掌管后勤,无论遇到何种困难,杨仪都能想法解决。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杨仪心高气傲,不服军事将才魏延,两人闹得很僵,甚至到了水火不容地步。一个在后勤上有才,一个在军事上有勇,这让诸葛亮左右为难,不忍偏向任何一方,故一直用"和稀泥"的方式力求平衡。
杨仪认为,自己本职工作出色,又成功解决"脑后长有反骨"的魏延,功劳之大,足可接替诸葛丞相之职。却不料诸葛亮早有私信刘禅,认为杨仪气度过小,提议蒋琬接任其职。杨仪对此极度不满,不时诽谤朝廷,还说后悔当初不降曹魏。这就自找苦吃了,刘禅下旨将其举家流放汉嘉郡。杨仪仍不消停,结果引致朝廷再次问罪,杨仪便以自杀了结。
诸葛亮所看重的四个人中,两个病死,一个处斩,一个自杀。姑且不论自然死亡的法正、关兴,就议非正常死亡的马谡与杨仪:马谡通过前期的不凡谈吐,赢得诸葛亮的信任,后期证明其名不符实受到处斩;杨仪通过前期的任劳任怨,赢得诸葛亮的肯定,后期放肆于信口开河而遭自裁。
马谡死于处斩,杨仪死于自裁。马谡属于被动,杨仪属于主动。被动主动,好像互不搭界。但基于世界的联系性,他俩也有共同点:皆死于"窝里斗!"
为何如此?可借一句妙诗诠释一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