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桥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八十二章 视田、缓令(六),清明祝,古桥头,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几句话像一道道震雷穿进知府的耳朵,他开始显得茫然无措,但终究想不出一个解决的办法,只好咬了咬牙,转身就跪,把头紧紧贴在了地上:“在下平素谨慎为官,待下吏亦甚亲善,乃不想遭此横祸……监学是久经风雨之人,万望您能鼎力相助,莫使一方之民无辜受苦1他上下的两排牙不住地抖,话都说得磕磕绊绊,所幸陈同袍听真切了。
陈同袍将其扶起,看他虽似淡定,但整张脸都因过于紧张而麻木了,便揽过他的肩膀,叹息道:“知府能料及百姓,实是不易,就凭此,我自然也要助你一臂之力。我看了田地之后,就知道这次的兴学新政是个死局。诸地官学皆与本地绅士互为表里,学田的大权自然就由他们掌握。今日一旦扩建,其得利少,怎肯就范?如今仅一曲阜县便出了两位士绅拦阻,若放眼大江南北,岂不人人尽可杀之?人心惶惶,则圣人之教无从谈起。”
知府见他交心谈了这么多,慢慢放松了下来,亦与之言:“不止如此,这些地主多数兼任里正、保长之职,在百姓中深有德望,官府经常赖以约束乡民,贯彻政策。今日尽数杀干净了,秩序当然要乱,这都是上头没考虑到的。”
“所以才不能使这个命令施行下去。”陈同袍戳了戳那张公文,把话说得非常明白了。
“只要陈监学胸中有计,下官必会竭力相助1知府抱住了拳,向他表了忠心。
陈同袍放心了,便慢慢扶着圈椅的扶手坐下:“我这里确实有个办法,但也是唯一的办法,就是一个‘缓’字。如今施行新政的不止山东一地,全国恐怕都要依此而行。待之后闹得人心鼎沸、大局将失之时,则你我可以保全禄位,求得个无功无过。今日两个书办必要催着我们去曲阜办事,危难已迫在眉睫,不容闪失。你现在听我的安排,过一会儿一一照做。”
知府的精神顿时提上来了,他凝聚起十分的注意,默默听从着陈侍郎的言语,一直说到了半个时辰后,竟全部牢记在心。
陈同袍从房间里走出去,迅速回到了两个书办那里,开口便说:“一切都成了。真是费了我好一阵啰嗦,弄得口干舌燥,终于算说通喽1
两书办大喜,争着给他倒茶,奉到口边:“您真不愧是晏相一眼选中的人物,果然有大魄力1
“不敢,不敢。”陈同袍笑着嘬了一口茶水。
“事不宜迟,监学可与我等快马加鞭,前往曲阜了。”一书办道。
“是啊,”另一人也得意起来,“到那里要先礼后兵,若他们再不听劝,就出动官军,槛送京师,看他们还敢嚣张否1
陈同袍道:“我也想快点解决,但出动官军多少,怎么个出动法,我等究竟不熟情形,只得垂问知府。你们都随我去谒见他,得出个明白的道理来。”
两书办思及初来此地的忙乱景象,便觉深以为然,同他一并前去二堂,与知府再加商谈。
知府出了那间客房后,血色都与之前不同了;他高声叫着书办引路,大踏步走入了二堂,听着门外正有脚步之声,便拿余光一乜,轻松笑道:“书办,给三位奉茶1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