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章 再议章程(二),华夏战记,余寿,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徐涛所喊的王相,自然就是左仆射——王安石,而这计相,则是政务省的右仆射——计然。
这两位并列文官之首的左右仆射,在听到自家陛下的点名之后,彼此对视一眼,相互笑了笑,同时做出了一个请的姿势。
随后,稍显强势的王安石,便再次轻笑着摇头,率先行礼开口道,“陛下,关于这人数和时限一事,陛下之前的举措堪称神笔。”
而后他面向殿内的大臣,侃侃而谈,“那八十万百姓,大都是迁移禁军将士家属,以及有各类工艺之人,一人从军,可庇护三人,父母以及代替尽孝之人,对于陛下更好的掌握军心是极好不过的。”
“嗯——”
徐涛在殿内缓缓踱步,而后朝着高台重新走去,“王相,继续说。”
“以臣来看,除了可由各县承担名额,同时也可以学习陛下将重心放在各类工艺之人和将士家属的迁移上面,这样也可以激励天下百姓从军和从事各类工艺之上。”
“计相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回陛下,王大人,所言不虚。”
计然那原本朦胧的双眼,微微张开,露出些许精光,“但是这天下之间,以农为本的百姓更是大头,甚至商人们,也需要考虑一二。”
“所以,我们应当再将标准细化下,将政策偏重于农民一侧,同时还要注重工艺的传承。”
“没错,计相说得对,另外在迁移人数上就要有所限制。”
管仲点了点头,算是认同了计然对其的补充,毕竟自家陛下对于农业和农民的重视,这二十年来,都不曾改变过。
“陛下,依臣看,可以以两年为一期,每一期迁移的人数,以百万为限,陛下您看如何。”
“嗯——诸公的建议,按朕来看完全可以,到时候朕会在各郡都开启传送法阵,就近移民,以解百姓舟车劳顿之苦。”
此刻的徐涛,已经重新坐回龙椅之上了。“那么诸位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陛下,刚计相也提到了,要注意工艺的传承,不如,在天下郡县当中广设专门的学府。”
一旁的刘晏从座位之上站了起来,行礼道,“过去,郡有郡学,县有县学,可在学府之内开设科目,延请各类技艺高超之辈,招收学徒,编书教学,专门教授工,医,匠等各项。”
“刘公,坐,你们与朕同殿论政,不需要这般约束。”
徐涛连连摆手,示意刘晏坐下,“刘卿的建议,朕看就很好嘛,而且可以再加上一门科目,农学。”
“农学?”
“农人侍弄庄稼,讲究一个精耕细作,就连这阴阳历法,二十四节气,也是农学所延伸而来的。这农学,以朕来看可谓是广阔埃”
“嗯——陛下说得确实在理,可以选一批学子,深入到天下各地,与经验丰富的老农研讨,积累成册,甚至可以延请老农进堂去传授埃”
刘晏眼中冒着精光,似乎是看到了这一前景。
“哈哈哈,你想得周到啊,这过去二十年,我们一直重视武学修炼,倒是忽视了这技艺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