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志向
1拓拓1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章志向,乱世里的枭雄们之隋唐风云,1拓拓1,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转眼数月过去了。
自从当天李密炒掉杨广,潇洒的从大兴宫迈步而去后,长安城内就再难看到他的身影。许多跟李密来往的亲朋好友纷纷报告,许久没见着李密其人。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到派出所报失踪以前,还是找一找看。
在李家大宅里,我们终于找到这位失踪人口,是时,李密双眼发红,头发蓬松,身上还散发着一股三月不着清水的奇味。依然一宅男尔。
面前书桌摆着散乱的书籍,乍眼一看,兵书有之,《史记》有之,《汉书》有之。
原来在闭门充电。
这种精神是值得鼓励的,但这种方法是不值得提倡的。闭门充电跟闭门造车并无两样。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言下之意,独习之不如众习之。不见天地,怎知世界广阔,不站于巨人之肩,怎么超越巨人。
李密猛然醒悟,收起桌上的书卷,取块布包好。转身出了书房,来到牛厮,牵出家里的老黄牛,铺上蒲草垫子,将书包挂在牛角之上,牵出家门,向目瞪口呆的家门丢下一句话:
“我寻师去。”
李密早有名师的人选。东海人包恺博学多才,尤精《汉书》,为当时世上《汉书》宗匠。李密欲习《汉书》,当然必寻此人不可。
出家门,李密翻身上牛,他打听清楚,包恺高寒雅士,避世缑山。
此去缑山,路途遥远,非指日可到,李密坐在黄牛的上面,摇摇晃晃就像书塾里的学究,事实上,李密确在读书。无聊的时候,李密打开书袋,取出一卷《汉书》,信手翻开,刚看数行,就被一句话吸引住了。
“书足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耳。”
诸位饱读经书,当然知道这是历史上著名人物项羽的名言。深深吸引李密的是“万人敌”三字!
掩上书卷,李密眼前浮现出项羽身着乌甲,率八千子弟兵渡江,巨鹿一战而灭暴秦的形象。想到这里,李密不禁心中澎湃,双脸绯红。
大丈夫立于世间,当如项霸王!
李密击掌叹节,顺手拍在了黄牛背上,黄牛皮厚,倒不觉得痛,只有两只牛虱被拍成稀泥,乌呼哀哉,虱儿刚痛饮两口黄牛血就如饮了牛奶般,英勇成为万虱敌的牺牲品。
此情此景,史书称为牛角挂书,与凿壁借光同样成为勤学的代名词,但深究一下,还是牛角挂书借得推荐,主要是易于向广大的人民群众推广,现在交通这么挤,上个班跟李密上缑山差不多,挤公交之余看个书,顺手拍死个蟑螂也算除四害。而凿壁借光就不好说了,一来有毁坏建筑物之嫌,二来,万一凿壁借光被当成凿壁窥走光什么的就不好了。
且说李密惊叹于项羽敌横扫天下,却不知道很多年后,史家著书,亦将他称为项羽般的人物,此事尚在日后,不知亦不为怪。就在当下,李密神往万人敌的无上境界时,毫不察觉当今世界活生生的万人敌就站在他的身后。
一个六十上下,衣着华丽,相貌雍容的男子拉紧了马绳,悄悄的走到了黄牛后面,一声轻问将李密从楚汉古战场拉了回来:
“这是那里的书生?勤学如此!”
来人不认识李密,倒情有可原,李密一下岗职工,名不扬,身不显,但李密不可不识来人。
抬头看到对方后,李密连忙下牛,施一拜礼:
“见过越公,晚辈李密见礼。”
来人隋朝越国公杨素,此人曾经平陈国,静江南,驱突厥,战功卓著。还有废立之功(注意这一点),实是大隋帝国第一大臣。必须要说明的是,这个第一大臣要加一个副词来修饰:名义上。其原因是杨老虽然劳苦功高,但生平自视忒高,据总结他生平只服三人,除此三人之外,杨素素来是鼻孔出气,眼白扫荡。皇帝杨广不在此三人之列。
不把皇帝当干部是不行的,杨素被架空了起来,位高而管不了事。要不然,大隋唐疆域广阔,子民从多,辅政大臣日理万机都来不及,那有闲情跑到这野外偶遇李密。
如果说李密是自动辞职的话,杨素算是停职不停薪。
当下,两个社会闲散人员就在路边讨论起汉书来,经过一番探讨,杨素深叹此人是少年英才,遂热情邀请李密先放下寻师一事,到家里详谈一下。
杨素位极人臣,平时就是拿着帖子抬着银子求进杨府都不可得,何况现在杨素亲自邀请,李密当下应承,调转牛头。
李密的人生就从这里转了一个大弯。
很多年以后,李密曾经问过自己,如果没有碰到杨素,我就会老老实实拜师学文化,等在文学上有所建树,学出名气,杨广说不定还会将我请回来安排个宰相干干。
这该是一个完美的人生,但上帝素来喜欢悬念,他老人家是不会满意这样的安排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