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岭上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5章 自己解散自己,要做就做富一代,狮子岭上,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如果不要门面,倒是有这么一个地方。”宋毅成说道,“我们有一个叫缝衣社的镇办企业,已经停产几年了。面积倒是比较宽,存放水泥这些建筑材料,那是没有改的。”

文武斌一听,心里很高兴,马上答道:“那等一下,我们吃完饭后,你看,我们能不能够先去看一下?如果行的话,我希望今天就把租房合同给签了,可不可以?”

“好,没问题。这一块的事情是我分管的。等一下吃完饭后,我就带你去看缝衣社。你看完现场后,如果觉得满意,再去和镇企业办洽谈签定合同的事情。”宋毅成满口答应。

三个人把一瓶45度的阳明大曲喝干,又吃了一大碗饭之后,宋毅成就带着文武斌两人,一路直奔缝衣社去看房子。

这是一个坐落在县城东门桥边的老街道企业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搞合作社的时候,由几个做衣服的人联合成立的。

这是一个历史感厚厚的企业,简直是一本街道企业的书。

在实行票证制的年代,不管买什么东西,都是要票才能买得到的。票就是购买货物的通行证。没有票,有钱都没用。

什么粮票,肉票,油票,肥皂票,香皂票,单车票,布票,煤票……凡是通过商场买卖的东西,物物都要凭票购买。

在那个以艰苦朴素为荣的年代,虽然到处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但一年到头,一个人总还是要想尽办法,在春节之前添一套新衣裳,以讨辞旧迎新的好彩头。

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到处都是现成的服装,除了百货公司和供销社有布卖外,只有穿在里面的厚厚的卫生裤、卫生衣可以买到,至于外衣外裤,在小地方基本上是买不到的。

于是,人们就手拿布票,在百货公司或者供销社扯到自己喜欢的布后,再拿到当地的缝衣社去做衣服裤子。个别能干的富裕的家里,往往会买一部缝衣机,自己给自己缝衣服。

所以70年代和80年代初中期结婚的年轻人,讲究的结婚三大件就是单车、手表和缝纫机。个别地方还要加上一部收音机,称为“三转一响”。但缝衣机却是结婚的标配。

那个时候的缝衣社,虽然业务说不上红红火火,但一年的收入也是很可观的。因为人们如果想穿一身比较漂亮的衣服,只有到缝衣社或者缝衣服的私人家里去做衣服。

只不过有了缝衣机却不一定会缝衣服,大多数的人家都是把缝衣机用来修修补补衣服而已,真正做衣服的时候,还是选择到缝衣社,或者到专门做衣服的私人那里去做衣服。

这就是专业的事情由专业的人士来做,才会做得更加让人满意,令人开心。

所以那个时候,哪个家里如果有一台缝纫机,就像后来哪个家里有一部直升飞机或者是私人游艇一样,总是令许许多多的人家羡慕嫉妒恨的。

虽然摆在屋里不常用,但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富有的象征。

没有想到改革开放仅仅十多年的时间,服装厂仿佛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沿海地区到处都建立起了规模不同的服装厂,生产出各种各样漂亮勾魂的衣服。

而在内陆的省会城市或者火车等交通十分方便的城市,纷纷办起了各种各样的服装批发市场,专门批发各种各样的男女老少的成品服装。

在一般的地区和县城,则新办了不少的服装店和服装商场,既有国营的、集体的,更有个体的和私营的服装商店。

特别是私人服装店,简直如雨后春笋一般,大街小巷和路旁,到处都是。有在商店、铺面卖服装的,更有在城里路边和集贸市场摆一张桌子,或支两个架子,就卖起衣服来了。

从80年代后期开始,卖衣服就成了许许多多无业者的一种自谋职业,有钱的租一个铺面或摊位,钱少的推一辆推车或者三轮车,搞几个装衣服的很大的塑料袋子,哪里有集市,哪里有人流,就赶到哪里去,就吆喝着把地摊摆了起来。

过去大家都是做衣服,现在人们都是买衣服。

到缝衣社来做衣服的一年不如一年,最后一个月都难得做几件衣服,不说发工资了,就连那点水电费都交不起,实在撑不下去了,才自己解散自己。

如同80年代初期的肉食水产公司一样,在生猪派购任务没有取消的时候,每个农户每年都必须至少卖一头生猪给食品站,食品站比谁都红火,谁都争着抢着进食品站。

当国家对农民的生猪派购任务一取消,肉食市场一放开,农户可以自养自宰自卖生猪时,水产公司的生意就没了,单位就倒了,调不走的人就成了没人管的孩子。

现在的缝衣社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只留下了一个看管房子的人。这个看守人的工资,都还是镇企业办给发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职场小说相关阅读More+

嘘 不要出声 抬头看月亮

言迟言迟

真实视界

玉猳

风水的士

疯狂螺丝钉

快穿之外挂凶残

青鸢一梦

咒术战戒

归慕

女鬼莫怕,我有系统在手

萧洒出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