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九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七章 强悍的清弓,穿越大清杀敌立功封异姓王,独孤九招,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千万不要一提到明末的女真人或是满族人,就想当然地认为他们技术落后,所用的武器也都是一些落后,质量堪忧的武器。

事实上,作为一个标准的渔猎民族,狩猎,特别是用弓狩猎,在女真人的生产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就迫使他们不得不进行技术升级,不断吸纳周边各国各民族的先进制弓技艺为自己所用,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狩猎和使用的弓箭技术,不断试验不断发展,最终他们所选择出来的清弓,自然有着独到之处,哪里又会差呢?

清弓的形制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辽金时期女真人使用的大弓梢筋角反曲弓,之后经元到明,这种大弓梢反曲弓一直是各朝军队中大量装备的制式兵器,尤其是在明朝的北方边军中,这种弓都深受欢迎。

等到建州女真崛起之时,由于努尔哈赤本就做过明朝的官,还与辽东边军来往密切,深受其影响,再加上大弓梢反曲弓本就在当地较为流行的缘故,于是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建州女真人毫无意外地也选择了大弓梢反曲弓作为自己军队的制式弓形。

不过他们为了更好地使用弓箭,还对其进行了一些改进,比如使两端的弓梢变得更大更长,并反向弯曲,是标准的大反翘长弓梢。这样就使得在杠杆作用下,弓箭手只需用较小的拉力就能拉开更大磅数的弓。换句话来说,这种弓的结构可以在拉弓时提高能量转换,使得拉弓较为省力,还增大了拉距。

清弓的弓臂内为竹制或榆木、桦木制的弓胎,面贴牛角或羊角,背贴牛筋或鹿筋,是标准的筋角反曲复合弓,也就是俗称的“角弓”,所用弦垫有骨制、木制等,大反翘长弓梢选用坚固的木质,中夹角片,弓弦分为皮弦、丝弦、筋弦和棉弦等,各个都很坚韧。

清弓凭借出众的稳定性和杀伤力,深受清代八旗子弟们的喜爱,而且制作的也非常科学,被称为中国弓箭的巅峰之作,亦是冷兵器时代的最后绝唱。

无数次实战表明,清弓的威力极大,能面对早期火器而不落下风,在数十米的距离上能跟火绳枪有来有回,被现代人称为“古代版的反器材步枪”。因为清弓的普遍特点就是体型大、磅数高、威力大、射击稳。

清弓虽然在射远、射速方面没啥优势,或者说这是它的两个明显短板,远不如小弓梢反曲弓,但是在近距离射击时却非常稳定,配合重箭效果极佳,因为清弓的弓长梢大,长度较长、重量较大,使得其自重也远超其他弓箭种类,这样的好处就是进一步增加了弓的稳定性,弓箭手持弓射箭时,不容易被箭矢扰动持弓的动作。

一般来说,弓越轻,就越难操控,因为持弓手容易被箭矢地加速力量所扰动,造成动作微微变形,然后严重影响到射准,而弓越重,就越好操作,这样即使勾弦的手指犯了一些小错误,也很难影响到持弓的手,不容易将微小的错误放大的影响射准的程度。

再加上清弓本身的蓄能效果非常强,用其射重箭的话,箭矢飞行轨迹就会很是平稳,命中率较高,杀伤力也强,其威力甚至可以和早期的火药武器抗衡,算是弓箭发展的究极体了,破甲能力很猛。

而且清弓虽然蓄能大,但是效率却较低,根源也是被两根大弓梢影响的。大弓梢可以在拉弓的时候成为省力杠杆,但是在放箭的时候就成了废力杠杆,会导致弓梢回弹速度慢,消耗能量,导致能量转换效率低。因为箭的速度决定于弓弦的速度,弓弦的速度决定于弓梢的速度。所以,清弓的箭速相对慢,为了弥补这个劣势清弓也必须用重箭。

由于清弓的高蓄能效果很棒,其所发射的箭重量也大,号称“小型抛矛器”,清弓所用的箭矢是比较特殊的,具有长箭羽、粗箭杆,重箭头的典型特点,说是重箭,不如说是小型梭矛。清弓使用的箭矢普遍长度在一米左右,特粗,能赶上成年人小拇手指粗细,整体形状为两头略窄中间略宽的流线型,而非圆柱形,它就像一根小型梭矛一样,众所周知,这样形状的物体具有更好的飞行速度和稳定性,抗干扰能力还强。

而其箭簇相比于中原地区的箭簇,也更为“宽阔”,除了少数几个专注于破甲而制作成针状或是四棱锥、三棱锥状外,八旗军所用的箭矢的战斗部都极其宽大,像一把铲刀一样,杀伤力巨大,能够给敌人身上造成巨大伤口,在战斗时,甚至出现过一箭铲掉敌人手臂或脖子的情况。

如此长而重的箭矢,让清弓拥有了更强的杀伤力,即使是没有射断目标的躯体,也会给其造成极大的伤口,让其快速失血而死。当然箭矢的长大也让清军弓箭手们无法携带太多的箭矢,然后更加需要精准射击,而不是箭羽覆盖。

在作战时,八旗军根据清弓适合近战破甲的特点和自己渔猎民族的狩猎习惯,选用重箭,以精准而杀伤力极大的近距离射击攻击敌人。会来到距离敌人二三十步,甚至五步的距离才开始张弓搭箭,以精准射击直接射向敌人盔甲不能保护到的地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穿越时空小说相关阅读More+

徐南徐北

帝九

史上最强太子爷

点击:4225

大秦:不装了,寡人就是秦王政

伊人一方

仙界杂货店

负十耳

灵植栽培模拟器

油炸蟑螂

红楼之风景旧曾谙

眉毛笑弯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