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夕秋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47章 大规模基建时代开始,正德大帝,一夕秋月,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搞这些工程的钱自然不是问题的,朱厚照给了这些地方自留税赋,有钱的自然可以将地方公款拿来投资,没钱的可以向大明国有的世界投资银行进行借贷。
技术也不难,水泥混凝土在大明已有数年的研制历史,在大同官路修建之后,于道路建设利用水泥混凝土的技术已有一整套的经验,而涉及桥梁建设所需钢筋也不难,大明的国营铁厂已有数十座铁厂已开始进行平炉炼钢法。
除此之外,朱厚照早在之前就成立了大明科学院、大明工程院和大明帝国图书馆。
对于科学这个词汇,现在的大明朝士民对此已经不陌生,且还主动理解为百科之学。
大明科学院虽然现在依旧还在草创期,除了每年由皇家与户部拨给科学院一部不小的银款外,整个科学院还没有太多的人才,但有京师大学培养的一些进士举人在和从全国征召的一些于算术、物理、炼药、中医等方面有一定水准的人为基础,还是能选出一些能力比较强的人充任院士。
除此之外,大明工程院更是集结了一批能工巧匠,是由之前的军器局研发所改组而成,其中,不少能工巧匠已经在大明的军械制造与钢铁冶炼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甚至有些人已经已不再是文盲,掌握了精密的数字运算与物理测距能力。
自然,一些复杂的桥梁建设与道路建设也不是太大的难题。
只是在黄河和长江上修建大桥对于大明而言还是一个颇有难度的问题。
总的而言,大明自正德十年开始掀起的全国范围的基建风潮为大明未来的商品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
毕竟这是古往今来中,首次由朝廷官府大规模搞公共基础建设,而不再是靠一两个清廉的官员与开明的士绅在某一段时间心血来潮搞了一次公共基础建设,比如历史上的什么苏公堤、刘公堤之类的。
由中央朝廷出面,自然避免了很多公共基础建设带来的传统问题,比如避免因为地方官府因为财力不足而征召百姓服徭役甚至强行要求百姓服役的问题。
除此之外,朱厚照还直接下诏进行行政干预,禁止因为公共建设对让百姓服役。
使得百姓不会因为大规模公共基础建设而耽误农时,甚至被官吏压迫。
对于违抗朝廷意志,依旧要求百姓服役者,朱厚照也没客气,官吏直接罢职流放到辽东或台湾等地。
当然,也因为大明朝廷有了充足的资本,对于一些公共基础建设需要百姓搬迁移民而因为大明百姓素来安土重迁的问题也便于解决。
因为大明朝廷可以直接用钱来砸,而不用强制逼迫百姓,一百两的安家费不够就两百两。
当然,民众有民众的狡猾之处,官府对其过于客气了,也会让百姓忘记了统治者暴力残酷的一面,而开始坐地喊价起来,甚至官府出五百两乃至一千两都不肯搬。
官府也只能换地方修建,而和官府抬价的百姓自然也就竹篮打水一场空,有时候比较强硬的地方官府也会采取强制措施,但往往又会激起民变。
但最终,百姓们也尝到了教训,官府也知道了分寸,官府不敢低价赔偿百姓搬迁后的土地损失与财产损失,而百姓也不敢要求过高的赔偿金。
大规模的公共基础建设自然是需要底层的庶民来完成的,毕竟士绅官员们是不会干这种苦力活的,而因为朝廷有钱又因为害怕压榨百姓太狠而出现民变故用比较高的工薪雇佣民众,使得大量大明的壮劳力投入到了公共基础建设中。
百姓们的收入也因此得到大量增加,而不再只是靠天吃饭自给自足,甚至这样也使得许多百姓越来越主动成为农民工或者直接成为城市工人。
因为百姓们已经发现靠单纯的种田已经不能获得足够的额外收入,而在工地上只需搅拌一下水泥或者背几块砖石,就能挣到真金白银。
所以,越来越多的自耕农变成了农民工。
而土地荒芜问题也就越来越严重,再加上帝国已经取缔了路引制度,使得这一现象更加严重,大量人口往大中城市与富庶地区迁徙,直接导致许多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士绅集团利益更加受损。
这里面,问题最严重的还是地方上最大的地主即明朝那些藩王宗亲们。
种地的人越来越少,这些什么都不敢只能靠地租生活的藩王宗亲们收入是急剧下降。
当然,对整个大明帝国也有很大的影响就是农业收入减少,直接表现在各地的缴纳的税粮急剧下降,甚至导致整个帝国出现了粮食危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