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玄黄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034章:意外,洪武生存指南,裴玄黄,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再次的经济之学!
今日早朝的这两件大事,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
早朝过程,乃至之后与各位重臣的私下商议,老朱要求的结果是,屯田,从之前破坏最严重的山东开始,因此也优先测绘并登记山东土地,之后再转向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等。
山东必须明年开春前完成。
再说统计各卫军卒,由人在北平的征虏大将军兼右相徐达统筹,接下来两三年主要是休养生息,不会有太大战事,徐达恰好能腾出手。
同时,这件事还会由御史台进行监察。
再一个,两件大事都需要相当多的人手,主要是能书会算的吏员。恰好,刚刚完成科举的一万多学子,足够抽出一批用于此事。
商讨完这些,时间已是中午。
老朱留下左相等一干重臣正吃着午饭,忽有急报传来。
长安的八百里加急,关于蜀中。
简单来说,在陕西明军的不断运作……或者压迫之下,明夏兴元守将,主动向明军投诚,大军兵不血刃地拿下了这座秦岭重镇。
兴元是什么地方?
两个字:汉中。
这是位于陕西和四川之间秦岭正中的一座军事重镇,关于它的重要性,看看三国就可见一斑。
当年汉中之战,刘备与曹操在此足足拉锯了两年,直到拿下汉中,刘备才彻底坐稳了巴蜀,自封汉中王,并进一步称帝。
可以说,历朝历代,关中与蜀中争锋,汉中都是兵家必较之地。哪一边拿到了汉中,哪一边就获得了军事优势,可以对另一边形成强烈的军事压迫。
老朱对于塞外、东北和云南都不急,唯独决定近两年一定要拿下四川,除了《天书中记载这一仗并不困难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拿下了四川,大明国土就能恢复到宋时的巅峰时期,甚至,因为重新收回了燕云十六州,比宋时还要更大一些。
这也是一种历史意义。
因此,上月返回金陵,老朱很快就召见了明夏使臣,并给予了对方三月之期,希望夏主明升主动归顺,还许以蜀国公的爵位。
若不然,还威胁大明将会多出一个‘征西将军’。
当下,时间才刚过一月。
老朱一直从各个方面密切关注着蜀中的动向,大略知晓,明夏的太后彭氏和幼帝明升母子,基本对夏国政权没有多少控制力,目前是右相刘祯、左相戴寿和司徒吴友仁共同把持朝政。
司徒吴友仁还在去年发兵‘清君侧’,以至内战一场,当下也控制着明夏大部分的军队。
而且,相比保持缄默的右相刘祯和倾向归顺的左相戴寿,司徒吴友仁是坚定的据守派。
根据明夏内部情况,老朱还在研究,三月之期到时,要不要‘上兵伐谋’一下,再次挑动明夏内乱,便于大明又一次的‘兵不血刃’。
倒是没想到,首先兵不血刃拿下的,却是汉中。
按照这边收到的急报,当下常遇春已经亲率一万精兵进驻兴元。
这也不算常遇春擅自调动。
因为,老朱之前当着明夏使臣的面传旨给常遇春的谕令,就是从长安向南开辟道路,准备入蜀。
这倒是……
七八百里的秦岭古道,一下开了一半!
接下来,两个很好的选择直接就摆在了明军面前,一个是发兵向西南,破广元,入剑阁,夺取成都,一个是向正南攻巴州,克渠州,直捣重庆。
虽说还有一半的秦岭之险,但一方面,大明军心可用,夏国人心动荡,另一方面,自家还有火药这种攻坚锐器,完全可以一鼓作气。
只要进入蜀中平原,大军推进起来将更加简单。
流传着看完急报,老朱还沉吟不语,李善长、康茂才、杨宪、傅瓛等人已经提议,可以趁势入蜀。
随后赶来的邓愈也是如此强烈建议。
常遇春亲自带兵一万进入兴元,显然就是打着这个念头。
好机会啊。
如果大明这边反应不及时,等蜀中回过神来,派兵支援,再想一鼓作气,难度倍增。
那么,打……还是不打,这是个问题。
面对众臣的期待,老朱来到舆图前,默默打量。
明夏的都城在重庆。
如果要入蜀,最好向正南,拿下巴州,进入渠州,再往南攻击重庆,距离只剩不到300里,还是很好走的300里,骑军难入秦岭,但哪怕步行,大军五天之内也能抵达。
如果向西南,夺下成都容易,但缺少决定性的战略意义。
嗯。
战略意义……
这一仗,如果要打,首要战略目标是重庆的明氏母子。
只是……这变故,实在让人意外。
因为老朱根本没有想过短时间内要打蜀中,因此,无论是给驻兵武昌的廖永忠和杨璟还是人在陕西的常遇春等主将的谕令,都是暂时的休养生息。
各军从去年开始,打了将近一年。
然而……如果不打……
可以想象,当下蜀中对北方没有太大防备,这才让常遇春轻松拿下了兴元,但,以秦岭之险,等那边反应过来,只需派兵两三万增援各个要隘,常遇春再想南下,难度倍增。
而且,可以想象,考虑路途远近,重庆那边应该比他还早至少两天已经收到了消息。
这件事……不能犹豫。
至于之前许诺给明夏的三月之期,老朱反而最不在乎。
斟酌了将近一盏茶功夫,老朱内心里基本有了倾向。
随后,第一件事,却是召集中枢重臣。
朱塬收到消息时,人在金陵大学。
实在闲不住。
今天来这边还是参与批阅试卷。
上次晕倒之后,这件事暂时抛开,挑选优秀试卷给老朱的事情也交给了陶安和钱用壬,虽然吧,老朱之后抱怨,两人挑选的试卷,似乎……不怎么合他的心意。
这也可以想象。
陶安和钱用壬都是传统的儒生,骨子里重礼仪,因此,更可能给老朱挑选各种花团锦簇,大概就是那种,动不动就引用‘横渠四句’的文章。
别不信。
朱塬之前读文天祥的殿试卷,嗯,其中就有很经典的‘横渠四句’。
当时的感觉,仿佛回到了高考的时候。
写议论文,也是动不动就‘文王拘而演周易……’,不得不说,随口就来,因为那些段子记得太深刻了,另外,还有爱迪生之类,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虽然吧,很多年后才知道,其中还有后半句。
百分之一的灵感才是最重要的。
坦白说,朱塬觉得后半句确实更重要,这个世界就是这么不公平。反正,传统儒生的治国思想和朱塬不同,挑选优秀试卷的角度不同也是必然。
今天算是重新把事情捡起来。
接到消息,匆匆来到宫中,亲自阅读了一遍那份急报,朱塬和诸位大臣的想法一样。
打!
这么好的机会,而且,绝对是以最小代价入蜀的机会,不果断发兵,那才是犯傻。
朱塬的思路也很明确。
早早拿下天府之国,不仅大明的经济体量可以直接提升10个百分点以上,还更加有利于接下来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进行统筹规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